夏天到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水邊撈螺螄。安徽省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小心撈到福壽螺。專家介紹,一只福壽螺螺體內可藏匿多達6000條寄生蟲,誤觸誤食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嚴重可使人致死或致殘。
食用未熟螺肉可能感染這種病
“每年的5-10月,市民朋友們在濕地公園、河道和農田等地經常能看到粉紅色的‘葡萄’樣的卵塊,其實這就是福壽螺的螺卵。”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血吸蟲病預防控制所負責人、主任技師章樂生說道。
福壽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流域,20世紀80年代初被引入我國大陸地區。由于其較高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對當地的農作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產生較大危害,威脅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在2003年,福壽螺被國家環保總局列入首批入侵中國的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
“除了對當地生態平衡的破壞,福壽螺還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在疾病的傳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章樂生介紹,廣州管圓線蟲病是一種寄生蟲感染導致的人獸共患疾病,它寄生的中間宿主有很多,淡水螺類就有80余種,福壽螺就包含在內。
一只螺體內可以藏匿多達6000條寄生蟲,當進食了含有廣州管圓線蟲幼蟲的生或半生的螺肉就有可能感染該疾病。感染后將侵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發熱、頭痛、嘔吐、抽搐以及昏迷等癥狀,表現為腦膜炎腦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等,嚴重時可使人致死或致殘。
田螺、福壽螺區分有技巧
福壽螺與我國常見的本地物種中國圓田螺外形上很相似,如何區分是很多市民都很好奇的問題。章樂生介紹,在外形上,田螺的螺殼比較厚實,螺蓋比較圓,錐尾比較突出,從開口到尖端逐漸螺旋收窄形成錐形。而福壽螺的螺殼薄而脆,螺蓋扁長,錐尾很短。
此外,二者的區分還有一個顯著特征——福壽螺在植物莖稈和堤岸上產粉紅色的卵塊。而田螺是卵胎生,幼體在體內孵化后才離開母體。“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福壽螺還是田螺,都可能成為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的中間宿主。”
章樂生表示,大家要養成正確飲食習慣,不生食或半生食螺類和魚蝦,不嘗試例如生腌螺肉、涼拌蛞蝓等吃法。“市民還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可能被幼蟲污染的路邊花草、福壽螺、蝸牛、田螺等,在接觸后應及時洗手。如果在野外發現福壽螺卵,切勿觸摸,更不要帶回家養殖。”
來源:安徽日報小葉醫探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