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
“科技要為用戶解決問題,不是拿到這來標榜什么。”在5月22日的新浪財經訪談中,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一如既往地“敢說”。
在中國汽車工業的版圖上,魏建軍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名字。他不僅是長城汽車的掌舵者,更是中國自主品牌從邊緣走向核心的縮影。不過,他既非新勢力創始人般熱衷于“顛覆傳統”,也不像部分企業家沉迷于資本市場的估值游戲,只是每一次公開講話,都風格鮮明——直接、務實、不回避問題,并且透露出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對行業的深刻洞察。
當同行競相加入“以價換量”的狂歡時,魏建軍卻公開表態:“長城汽車追求有質量的市場占有率。”這種近乎“不合時宜”的清醒,源于他對產業規律的深刻認知——汽車不是快消品,而是關乎用戶生命安全、需要數十年技術沉淀的精密工業品,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上,任何脫離用戶真實需求的“參數競賽”都是對行業和消費者的不負責任。
價格戰狂歡下的消費者困局
中國汽車市場正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內卷式競爭”。從新勢力到傳統車企,從A級車到豪華SUV,“降價10萬”“零首付購車”的標語充斥各大展廳。表面看,消費者似乎成為這場狂歡的最大受益者;但深究背后,價格戰的每一分讓利,最終都以犧牲產品質量、透支用戶信任為代價。
“有些產品從二十二三萬降到十二三萬,什么樣的工業產品降10萬還能保證質量?”魏建軍的這一反問,直指行業惡性價格戰對消費者權益的潛在損害——當車企為爭奪市場份額不惜擊穿成本底線時,消費者權益已成為第一個犧牲品。
低價車并不意味著高性價比,部分品牌在激進促銷后,因售后服務縮水、返修成本激增而引發用戶投訴增長。尤其在整車售價快速調整后,已購用戶所持車型的保值率大幅下探,‘新車當二手賣’現象普遍。“三四千家在賣0公里二手車,造假粉飾銷量。”魏建軍直言。
更隱蔽的傷害在于產業鏈的連鎖反應:上游供應商被壓價至虧損邊緣,下游經銷商為消化庫存,將展車翻新后以新車名義出售,消費者在不知情中購入“零公里二手車”。 快速且頻繁地價格調整,也在對二手車市場形成連鎖沖擊。2024年開始,部分二手車平臺反饋,整體交易量顯著下降,結構化程度提高,原有保值體系受損,用戶換車成本陡增。二手車商因定價無法預期、回收價倒掛,大量退場。據預測,2025年或將有8-12萬家小型二手車商退出市場,行業流通生態面臨重構。
這些亂象的背后,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車企陷入“越降價越虧損”的惡性循環,消費者則被迫承擔質量縮水、售后無門的風險。
不玩價格戰,只拼安全線
“把車做好,良心上才能過得去,這是我分內的事兒。”訪談中魏建軍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長城汽車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在魏建軍看來,汽車品質不僅關乎企業聲譽,更直接關系到用戶的生命安全,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底線。
2024年,長城汽車做出一項顛覆性舉措——公開Hi4混動技術白皮書。這份長達200頁的文檔,不僅詳細披露熱效率提升路徑、能量管理算法等核心技術細節,甚至公開了與競品技術的對比測試數據。此舉打破行業“技術黑箱”,讓消費者清晰認知“一分錢一分貨”的真正含義。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長城將這一舉措常態化:從三電系統質保政策到車身防腐工藝,所有關鍵指標均以可視化報告形式向用戶公開。魏建軍的邏輯很簡單:消費者有權知道,他們的錢究竟花在哪里。
當行業為降價減配時,長城汽車反向加碼品控投入。位于保定的多角度碰撞試驗室內,工程師每天都在以120km/h的高速牽引車輛,完成50公里對碰、64公里小重疊碰撞等極端測試,甚至模擬車輛被撞后螺旋翻滾、邊坡墜落的極限場景。試驗室配備34個單價超千萬的精密假人,其中2個全球最先進的Thor假人可精確采集碰撞中人體各部位的力學數據,為安全優化提供毫米級參考。
新能源專區則上演更嚴苛的“安全大考”:電池包需通過30項專項測試,包括85℃高溫高壓水槍噴射、10MPa碎石沖擊、底部球擊等組合測試,確保電芯在碰撞中“零受力”;熱失控實驗中,單電芯被觸發后,相鄰電芯因納米絕熱材料阻隔仍能保持穩定,實現“不起火、不爆炸”。這種近乎偏執的驗證標準,正是長城汽車對產品安全的詮釋。
然而,產品品質的卓越表現離不開整個產業鏈的協同支撐。當前行業環境下,與產品研發端的持續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銷商體系正面臨嚴峻挑戰。在終端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經銷商體系的生存壓力不斷上升。長期壓庫、庫存滯銷、返利遞延等情況普遍存在,已引發部分終端門店主動退網或經營收縮。一些地區的售后保障與服務能力下滑,用戶反饋等待周期延長、故障處理難度加大,體現出渠道端成本壓力正向消費端傳導。
魏建軍特別強調說:“我們不壓榨供應商,跟經銷商有健康的合作,我們的員工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要這個行業得到健康的發展,我覺得挨兩句罵也值。”
在行業普遍通過壓榨供應鏈降低成本的大環境下,長城汽車堅持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零部件質量可靠。這種全產業鏈的質量管控思維,使得長城汽車的產品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形成了明顯的品牌溢價。
用研發投入對抗內卷陷阱
技術研發是長城“反內卷”策略的另一支柱。
在堅守品質底線、拒絕惡性競爭的同時,長城汽車深知,唯有通過持續地技術創新才能真正構建起對抗行業亂象的護城河。這種技術研發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始終圍繞用戶真實需求展開的系統性工程。
長城汽車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堪稱“過度”。2024年,長城汽車研發投入達104億元,占公司銷售額的5.2%,連續三年突破百億大關。這一數字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但魏建軍堅持認為:“研發預算不設限,不以預算上限為約束,而是以‘技術成果轉化率’為核心指標。”
在這種理念指導下,長城汽車建立了全球化研發布局,在國內形成“京津冀、長三角”兩核多點的研發網絡,在德國、印度等國家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構建起一支包含歐美、日韓外籍專家在內的萬人研發團隊。
技術創新成果斐然。截至2023年,長城控股專利公開量達6888件,專利授權量4665件,連續三年位居中國民營車企集團第一。在新能源領域,專利公開量1838件;在智能化領域,專利公開量1131件,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汽車自主研發的4.0T V8發動機,這一基于泛內燃機戰略的重大突破,為中國品牌參與全球高端市場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魏建軍更看重的是這些技術如何轉化為用戶價值。以長城汽車的森林生態體系為例,這套以整車為核心,全面布局能源、智能化相關技術的生態系統,實現了“太陽能-電池-氫能-車用動力”的全價值鏈布局。在能源路線上,長城汽車堅持混動、純電、氫能三軌并行,不盲目跟風,而是根據用戶不同場景需求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魏建軍特別強調小型電動車的城市適用性:“電動車應轉向小型化城市用車,我們的小型電動車有很多機會走向全球。”
在智能化領域,與其他品牌追求“無人駕駛”的激進路線不同,長城汽車更強調“人機共駕”的安全理念。魏建軍指出:“我們寧可上得慢一點,也要真正打通底層架構,用一套算法貫穿所有場景,防止出現‘兩個大腦開車’。”
具體到產品層面,長城的技術創新始終圍繞解決用戶痛點展開。比如Hi4混動技術,通過創新的動力架構,既滿足了城市工況下的低油耗需求,又保證了長途駕駛時的動力性能;Coffee Pilot智能駕駛系統,則專注于提升雨天、夜間等復雜場景下的行車安全,而非一味追求炫酷的自動駕駛功能。
這種以用戶價值為導向的研發戰略,讓長城汽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了獨特的競爭優勢。當其他車企陷入價格戰的泥潭時,長城卻憑借技術實力實現了產品溢價。更重要的是,這種研發理念正在重塑行業的技術創新范式。長城汽車通過持續的技術積累和成果轉化,證明了中國汽車企業完全可以在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而不必依賴價格戰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電動車健康發展,不能被資本過度裹脅,任何的商業都需要有利潤賺錢造血持續投入,才能得到發展。”在新能源車投資熱潮中,魏建軍的這一表態顯得尤為清醒。作為行業少數經歷過多個經濟周期的企業家,魏建軍深知違背產業規律的資本狂歡最終將付出沉重代價。
在充斥著概念炒作、營銷泡沫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魏建軍和長城汽車選擇了一條看似“笨拙”卻最可持續的道路——把用戶價值放在財務報表之前。這種選擇短期內或許會失去一些話題性,但長期看正在構筑真正的競爭壁壘。
當行業終于從“資本狂歡”步入“用戶覺醒”階段時,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意識到:沒有真實用戶體驗支撐的銷量增長,終將是沙上筑塔。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