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最后一塊花崗巖橋板精準復位,有著115年歷史的奉賢區文物保護點達觀橋(又名陳灣橋)完成整體遷建工程,以“修舊如舊”的原貌亮相金海林地,正式落戶言子書院東側20米處。這座見證奉賢百年變遷的古橋,在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雙向奔赴中,實現了歷史風貌的完整傳承與文化地標的創新融合。
達觀橋新址
達觀橋始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當地鄉紳陳慶宗捐建,橫跨柘瀝港的三跨雙拼平梁橋體全長19.1米,以花崗巖筑就,橋面“達觀橋”三字及橋柱對聯石刻保存完好,是研究清末時期橋梁建筑工藝的重要實物。作為奉賢區文物保護點,其立壁墩橋腳、三拼立柱等構造細節,承載著地方水利交通史與民間捐資興造的文化記憶。
達觀橋原址
因軌道交通15號線南延伸工程建設需要,古橋原址面臨用地調整。經文物局、規劃部門及專家團隊多輪論證,最終選定毗鄰言子書院的林地作為新址。這里東接中央生態林地,西臨文化地標,既符合“就近搬遷”原則,又能與言子書院形成文化群落,讓古橋融入現代城市的文化呼吸帶。
此次遷建工程堪稱文物保護的“精細手術”。施工團隊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準則,為55噸重的6塊橋面、6根橋柱、4根龍盤石等16個主要構件逐一編號建檔;復建時嚴格按編號復位,確保橋面坡度、石材榫卯結構完全還原1910年的建造工藝。遷建工程歷時數月,通過“拆解-運輸-復原”全流程監控,實現了文物本體零損傷,每一塊橋板的紋理走向、每道裂縫的歷史痕跡都被完整保留。
新址落成的達觀橋呈東西走向,與南北軸線的言子書院形成“十字文化軸”。這座以孔子弟子言子命名的書院,承載著奉賢“見賢思齊”的千年文脈。如今,花崗巖橋體與書院的水墨風建筑群相映成趣,橋柱對聯與書院匾額共同構成可閱讀的文化界面。
“在軌道交通建設與文物保護的協調中,我們希望讓老建筑在新語境中煥發新生。”金海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達觀橋的成功遷建,印證了城市發展與歷史保護并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科學規劃實現共生共贏。”
橋體上有“達觀橋”三字
目前,達觀橋周邊正在進行生態復育,這座百年古橋將以全新姿態,繼續見證奉賢從江南水鄉到新城典范的時代變遷,成為連接歷史記憶與現代生活的文化紐帶。
報送: 沈佳峰、蔣淳祺(金海街道)
編輯:朱悅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