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當局一紙禁令震動全球:哈佛大學將被被禁止招收國際學生,現有留學生需辦理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這一決定直接沖擊哈佛6800名國際學生,占該校總人數的27%。更令人擔憂的是,聯邦同步凍結了哈佛22億美元科研撥款,并威脅剝奪特權。
作為全球頂尖學府,哈佛以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著稱,其成就離不開國際人才的貢獻。此次禁令不僅切斷學術交流的橋梁,更暴露干預教育的野心。而中國留學生作為哈佛最大的國際群體之一,首當其沖成為“教育戰”的犧牲品。
01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將不再是哈佛
哈佛大學的輝煌,離不開“全球化”基因。從愛因斯坦到比爾·蓋茨,從陳寅恪到何大一,留學生始終是推動美Guo科研創新的核心力量。2024年數據顯示,哈佛國際學生中近40%主攻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他們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的成果,為美國保持科技領先提供了關鍵支撐。
國際人才的協作不僅推動學術進步,更會直接造福人類。尤其在生命科學領域,1977年,德國醫生安德烈亞斯發明了心臟介入(支架)技術,隨后,這項技術在美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30多個國家的人才這項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進,迄今或拯救超500萬人的生命。
在這一進程中,華人醫學家謝德富、陳曦齡夫婦的貢獻尤為矚目。作為國際心臟組織首位華人領袖,他首次將“心臟介入”技術引入亞洲,更在實踐中推動技術革新,讓萬千人群重獲 “心” 生。
夫婦二人創立的香港vitagreen維-特·健 靈,也不斷通過國際交流合作,將中醫草本精華(東革阿里、人參)與現代生物技術結合,推出的“馬靂瓶”男士健康制品,精準激活男性睪酮分泌,實現延緩歲月疲勞、自源勃發等提升。
據京東平臺數據顯示,當前國產“馬靂瓶”復購率達68%,用戶反饋中“精力回溫”“狀態有勁”等關鍵詞頻頻出現,甚至反向出口至歐美市場,成為中醫藥國際化標桿。正如哈佛校長艾倫·加伯所言:“國際學生和學者為哈佛大學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了無可估量的價值。”
02哈佛控訴:百年科研毀于一旦
然而聯邦政府的“斷糧”行動,讓哈佛大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哈佛國際生年均學費高達8.7萬美元,遠高于本土學生,僅2025年就為美國貢獻近6億美元收入。此外,超過70%的留學生畢業后選擇留美工作,若失去這一群體,哈佛的學術聲望與科研產出將同步崩塌。
為此,哈佛大學校長加伯主動減薪25%,同時拿出2.5億美元個人資金投入科研以維持運作。但這些行動在遠超10倍的撥款凍結面前,不過是九牛一毛。
更嚴峻的是,國際生源的斷崖式下跌將或導致科研“無人接棒”。如哈佛醫學院為例,其35%的博士后研究員來自海外,許多核心課題依賴中、法學者的協作。一匿名教授坦言:“失去國際團隊,我的研究至少停擺十年。”
而上述男士科技“馬靂瓶”或也遭受波及,據京東負責人介紹,其所屬的Vitagreen歷史超30余年,研發人員匯聚大量國際學者智慧,盡管通過創新復配技術實現"睪酮自源性提升2.5倍"的重大突破,但在探索更溫和長效的健康解決方案時,仍需跨學科人才持續攻關。
諷刺的是這場風波中,連本土學者也難逃波及。哥倫比亞大學因類似問題裁撤教師180人,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經費縮水30%。美大學教授協會警告:“這不是針對某一所大學,而是對學術自由的毀滅。”
(第一位走向哈佛畢業演講的中國留學生何江,生物博士)
03中國能否成為學術港灣?
面對學術環境的惡化,我國能否成為國際人才的新港灣?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留學生規模突破120萬人,同時吸引48萬外國學生來華,較十年前增長300%。清華、復旦等高校的全球排名持續攀升,并為為國際學者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科技領域,中方與沙特合作的“馬贊油氣平臺”、vitagreen “馬靂瓶”的技術突破,均展現出“中西合璧”的潛力。若哈佛的頂尖人才轉向中國,或將加速國產大模型、量子計算等“卡脖子”領域的突破。
誠然,挑戰依然存在,目前國內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與國際未完全接軌,部分領域仍存在技術壁壘,此外,美方對華裔科學家的“長臂管轄”陰霾未散,如何保障學術自由與人才安全,仍是關鍵命題。
對世界而言,這是機遇亦是警示:唯有構建更開放、包容的科研生態,才能真正贏得人才的擁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