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治軍極嚴,一向把“戰斗作風、戰術貫徹、靈活指揮”作為選將用將的三項硬性指標。
參謀長劉亞樓將其總結為“治軍三策”,在其回憶錄中寫道:“三個標準缺一不可,哪個縱隊做不到,縱隊司令員的位子就坐不穩。”
東北三年,在此“治軍三策”上受益的將領很多,“栽跟斗”的將領也不少,這些“栽跟斗”的將領一旦被撤換,此后的個人發展大多差強人意。個別將領甚至連降幾級,職務是越來越低,官是越做越小。
東北野戰軍總計編有12個步兵縱隊,但擔任過縱隊司令員的將領可不止12人,有的縱隊甚至一連換了4任司令員。
1縱、3縱、4縱、6縱、8縱都換過司令員,有的是升任,有的是平調,有的卻是降職,總之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
1縱 首任司令員 萬毅
1946年8月,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在吉林通化成立,萬毅出任司令員。
萬毅此前一直在二級軍區、軍分區任職,先后擔任過吉遼軍區副司令員、遼北軍區司令員等職。
從地方部隊司令員調任野戰縱隊司令員,這是信任,更是重用。
但是,由于長期指揮的都是地方部隊,一下子突然升任主力縱隊司令員,萬毅擔心自己不能勝任。接到任命后,曾多次找過林彪和羅榮桓,懇請上級重新考慮人選。
據萬毅回憶錄記載:林彪、羅榮桓明確表示,1縱組建伊始,需要他這樣老成持重的干部擔綱大局,組織上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帶領1縱發展壯大。
就這樣,萬毅出任了1縱的首任司令員。
1947年4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在雙城前線指揮部,召開了師以上干部會議。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在會議上宣布職務任命——
1縱司令員萬毅與松江省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員李天佑職務對調。
此時,萬毅在1縱走馬上任僅僅8個月,他向組織提出,當初自己幾番推辭出任1縱司令員,上級卻堅持讓他擔任。如今才過了8個月就要換人,自己既想不通,也無法接受。
最終,組織上接受了萬毅提出的意見,做了變通,對職務任命作出了調整——
1縱司令員萬毅,轉任1縱政治委員。
松江省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衛戍司令員李天佑,調任1縱司令員
一年之后,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5縱在遼寧省遼陽地區成立,1縱政治委員萬毅調任5縱司令員。
萬毅的這兩次職務變動都是平級調動,屬于正常的工作變更。
1955年9月,萬毅被授予中將軍銜。
此后,歷任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機關黨委書記,并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部長。
1985年7月離職休養,正大軍區職待遇。
1縱 第二任司令員 李天佑
林彪任命已經9年沒有打過仗的李天佑接任1縱司令員,這更是重用。
早在1938年5月,李天佑在八路軍第343旅副旅長任上就因傷病被迫離開了前線,返回延安治療。
1939年,由于延安醫療條件有限,李天佑從延安轉赴蘇聯治療。病愈后進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與劉亞樓、盧冬生成為同班同學。
1944年3月,李天佑返回延安,一直在后方工作。
1945年末,李天佑奔赴東北,歷任北滿軍區參謀長、松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市代理衛戌司令員。
自1938年5月從抗日前線返回延安,至1947年5月接任東北民主聯軍1縱司令員,李天佑已經整整9年沒有打過仗了。
軍中的質疑聲自然不少,平型關大捷已經過去太久了,當年的那份戰功已經不足以證明李天佑了……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需要李天佑自己去證明!
毋庸置疑,林彪選將的眼光是很準的。
很快,東北民主聯軍發起1947年夏季攻勢,李天佑率領1縱僅用6小時就殲敵一個師,打了一場漂亮仗。
此后,李天佑擔綱“四戰四平”前線總指揮,統率3個縱隊對四平發起攻擊。此時,諸如3縱司令員韓先楚、7縱司令員鄧華,全都統由李天佑指揮,在其麾下作戰。
李天佑率3個縱隊僅用23小時便全殲四平守敵,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
毋庸置疑,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選將的眼光是獨到的,而李天佑也是爭氣的。
建國后,李天佑歷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廣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
1955年9月,李天佑被授予上將軍銜。
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
3縱 首任司令員 程世才
1946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在遼寧遼陽地區??成立,程世才出任司令員。
3縱成立僅一個月,便在沙嶺戰役中吃了大虧。
1946年2月,面對國民黨新6軍第22師66團及師教導營共2000余人占領的盤山縣沙嶺村,4縱5個團主攻,3縱兩個團助攻又兩個旅打援,對新22師66團發起攻擊。
然而,激戰兩晝三夜,我軍僅殲敵674名,自身卻付出了傷亡2157人的代價。
戰后,廖耀湘為此調侃道:“一個縱隊擋不住我們一個團,一個新6軍就能包打整個東北。”
廖耀湘所指的,正是3縱程世才的打援部隊。
因為這次教訓,我軍從此有了“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6軍”的說法。
1946年4月,成立不到3個月的3縱,在“四平保衛戰”中再次遇上了老對手,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軍。
四平保衛戰初期,3縱、4縱奉命防守本溪,與我軍四平守軍形成犄角之勢,既可北上解圍四平,又可切斷國民黨軍的后路致其腹背受敵。在戰略態勢上,3縱是占了先機的。
這使得杜聿明初期一直縛手縛腳,不敢全力攻擊四平,只能分兵先去攻擊本溪。
于是,程世才率領的3縱,碰上了巔峰時期的新6軍,再次不敵對手。
由此,東北民主聯軍四平、本溪兩地守軍不得不各自為戰,互為犄角的戰略格局遂告瓦解,最終導致“四平保衛戰”的失利。
1946年10月,程世才調離3縱,先后擔任南滿軍區司令員、遼東軍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等職。
建國后,程世才歷任公安軍第一副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兼沈陽衛戍區司令員、軍委裝甲兵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9月,程世才被授予中將軍銜。
3縱 第二任司令員 曾克林
1945年秋,時任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的曾克林率部挺進東北,配合蘇聯紅軍作戰,順利收復山海關,為八路軍打開了進軍東北的戰略通道。?
短短月余時間,曾克林部便從1500人迅猛擴充到37000人。擴軍達25倍,多為收編的偽滿武裝,以及土匪流寇。
林彪初入東北時,了解到這個情況,當時不便潑冷水,只是稍作提醒——“這么個擴法,不一定可靠。”
后來發生的事情,果然被林彪言中,四平保衛戰失利之后,這部分人馬基本都散了……
1946年10月,原3縱司令員程世才調離后,曾克林接任司令員一職。
1948年3月,曾克林調離3縱,降職到7縱任副司令員。
1949年2月,東北野戰軍組建了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坦克師,曾克林擔任師長。
建國后,曾克林歷任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海軍后勤部副部長、海軍航空兵司令員、海軍顧問等職。
曾克林戎馬一生,卻是典型的高開低走。
1955年9月,曾克林以副軍職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3縱 第三任司令員 韓先楚
1947年2月11日,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在北滿部隊師以上干部會議上講道:
“作風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4縱在南滿(新開嶺戰役)就打的不錯,戰斗作風打出來了,部隊有了戰斗作風,就解決了很多問題。培養戰斗作風是部隊的一個重要問題。”
林彪的上述講話,指的是4個月前在新開嶺戰役中,4縱副司令員韓先楚率第10師作為援軍,一口氣強行軍百十里趕到戰場,片刻未歇便與敵展開遭遇戰。
隨后又匆匆投入攻擊老爺山的戰斗,最終全殲敵第25師8000余人,生俘少將師長李正誼以下5000余人的重大勝利。
林彪在這次會議上,將戰斗作風概括為不怕困難、不怕疲勞、不怕犧牲、不怕撲空、不怕遭受挫折。
林彪強調——
“急行軍會不會累死人,當然會,但大多數人是累不死的。要忍一口氣,咬緊牙關趕路,你帶的部隊趕不到,前線的部隊不知要死多少人。怕吃苦,怕走路,反而會犧牲更大。指揮員還要不怕戰士掉隊,就是要敢于有多少人就打多少人的仗……”
林彪在會上要求北滿部隊,必須向南滿部隊學習。
新開嶺戰役結束不久,4縱司令員胡奇才就因頭部舊傷復發,離開部隊到大連醫治。自此,副司令員韓先楚自1946年11月開始便代行縱隊司令員職務。
1947年3月下旬,韓先楚率4縱配合3縱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三次對臨江根據地的進犯后,敵東北保安司令鄭洞國再次集結14個師約10萬兵力,分三路對臨江地區發起第四次大規模進攻。
中共南滿分局緊急會議決定組成前線指揮部,由3縱司令員曾克林任總指揮,4縱副司令員韓先楚任副總指揮,共同組織南滿部隊御敵,史稱“第四次臨江保衛戰”。
前線總指揮、3縱司令員曾克林,主張先打敵人側翼戰斗力較弱的滇軍第93軍暫編第21師。
前線副總指揮、4縱副司令員韓先楚,則力諫先打敵人主力89師(含54師第162團),待殲敵主力后再對敵軍實施各個擊破。
二人意見相左,誰也說服不了誰。作為下級,韓先楚不便與曾克林過多爭執,遂建議將各自的作戰方案上報南滿分局,交由高層定奪。
林彪收到南滿分局轉來曾、韓二人各自的作戰方案后,堅定地支持了韓先楚的意見,并電告南滿分局,由韓先楚全權指揮3縱、4縱作戰。
于是,我軍“四保臨江”作戰出現了一個反常現象——
前線副總指揮,指揮了前線總指揮。
縱隊副司令員,指揮了縱隊司令員。
在韓先楚的統一指揮下,3縱、4縱經過10小時激戰,在遼寧紅石砬子地區殲滅敵89師及54師一個團,同時擊退敵兩個師的增援。
此戰,我軍以傷亡不到300人的輕微損失,斃俘敵軍萬余人,雙方傷亡比例達14:1,首創東北戰場一仗全殲敵一個整師又一個整團的范例。
敵89師被殲后,其余各路敵軍不戰自亂,紛紛撤退。經此一仗,我軍徹底扭轉了南滿根據地一直以來形成的“敵攻我防”的被動局面,東北戰場從此轉入反攻。
1947年夏季攻勢作戰中,4縱副司令員韓先楚再次統一指揮3縱、4縱,僅用5個團便攻克了敵重兵布防的梅河口,殲敵重建的第184師,打通了南滿、北滿的交通,使我東北民主聯軍自“四平保衛戰”失利之后,重新恢復了南北聯系。
1948年3月,曾克林調離3縱,到7縱任副司令員。
4縱副司令員韓先楚,調升3縱司令員。
1948年10月,遼沈戰役中,韓先楚指揮3縱勇猛迅速,攻無不克,所向無敵,被稱為“旋風部隊”。
1948年12月,3縱改編為第40軍,韓先楚出任軍長。
1949年2月下旬,韓先楚率第40軍隨南下先遣兵團向武漢進發,率部先后解放武漢、長沙,隨后參加了消滅白崇禧集團的衡寶戰役和兩廣戰役,作為第12兵團副司令員兼第40軍軍長,韓先楚負責中路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指揮。
1950年4月,韓先楚率40軍偕同兄弟部隊,以木帆船強渡海峽解放海南島,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950年10月,韓先楚出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
1955年9月,韓先楚被授予上將軍銜。
其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福州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等職務。
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
4縱 首任司令員 吳克華
1946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在遼寧省海城地區成立,吳克華出任司令員。
1946年2月,面對國民黨新6軍第22師66團及師教導營共2000余人占領的盤山縣沙嶺村,4縱5個團主攻,3縱兩個團助攻又兩個旅打援,對新22師66團發起攻擊。
最終戰果卻并不盡如人意,4縱主攻卻未能攻下陣地,3縱阻援卻沒有擋住援軍。
1946年5月,出任4縱司令員僅僅4個月的吳克華調離4縱,到遼東軍區擔任副司令員。
4縱 第二任司令員 胡奇才
1946年5月,4縱副司令員胡奇才升任司令員。但胡奇才也僅僅到任半年,便因頭部舊傷復發,轉往大連醫治。
因此,4縱副司令員韓先楚自1946年11月開始便代行縱隊司令員職務。
1947年夏,胡奇才傷愈返回4縱后,擔任縱隊副司令員。
建國后,胡奇才歷任第41軍副軍長、遼東軍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顧問組組長等職。
1955年9月,胡奇才被授予中將軍銜。
4縱 第三任司令員 吳克華
1947年9月,4縱首任司令員吳克華從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任上調回4縱,出任4縱第三任司令員。
1948年10月,為配合主力部隊攻取錦州,吳克華率部在塔山地區阻擊國民黨軍增援錦州,激戰6晝夜,擊退國民黨軍11個師進攻,為攻克錦州起了重要作用。
東北解放后,吳克華率4縱參加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1949年4月中旬,吳克華率41軍(4縱)南下,參加了衡寶戰役,繼而揮師廣西,攻克桂林,為民族獨立與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勛。
1955年9月,吳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
吳克華歷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兼第43軍軍長、濟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等職務。
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
6縱 首任司令員 陳光
1946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在黑龍江省雙城地區成立,陳光出任司令員。
陳光履歷非凡,曾任紅2師師長、八路軍115師代師長。從某種意義上講,由陳光出任6縱司令員,屬于高配。
但是,陳光僅僅上任兩個月,就被林彪換掉,由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洪學智接任6縱司令員一職。
此后,陳光歷任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廣州警備區司令員等職,于1954年6月7日在武漢去世。
6縱 第二任、第四任司令員 洪學智
(1948年3月至11月,曾由黃永勝短期擔任6縱司令員一職。)
1946年11月,洪學智從黑龍江軍區司令員任上調任6縱司令員。對于這次換將,洪學智在回憶錄中是這么寫的——
“一下江南作戰期間,6縱遭遇不勝,還出現了凍傷3000余人的意外事故,引發上下強烈不滿。
1947年1月初,我奉命趕到位于雙城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時,林彪第一句話就是“陳光身體不好,讓他休息一段時間。
你比較熟悉6縱,現在6縱需要你去扛旗,你去跟楊國夫、劉其人商量,怎么重振士氣,把這支部隊帶出來。”
軍史上對于6縱這次換將,這樣評價——
“6縱是我軍在東北最早組建的5個縱隊之一,是絕對主力。在成軍兩個月內損失之重,整軍勢在必行,尤其是縱隊司令員的選擇,更是重中之重。”
誠然,6縱的基本班底,是由新四軍3師第7旅與八路軍山東軍區第7師合編而成。
洪學智曾任新四軍3師參謀長,對第7旅知根知底,由洪學智出任司令員,是非常合適的。
東北解放后,洪學智率部參加平津戰役,隨后出任第43軍軍長(原6縱),率部作為四野先遣兵團南下作戰,途中被任命為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第一副司令員。
洪學智率43軍從黃岡、黃石、蘄春三地渡過長江,迫使武漢守敵棄城南逃,隨后參加湘贛戰役,攻占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繼而參與指揮廣東戰役,解放了廣東全境。
1950年10月,洪學智出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司令員指揮志愿軍入朝作戰。
1955年9月,洪學智被授予上將軍銜。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黨委書記,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后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6縱 第三任司令員 黃永勝
黃永勝是從8縱司令員任上,平調到6縱擔任司令員的,具體原因待下文寫到8縱時再具體解說。
作為6縱第3任司令員,雖然黃永勝任期僅有8個月(1948年3月至11月),卻經歷了遼沈戰役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兩天兩夜遼西大追擊。
1948年10月24日,林彪獲悉敵52軍劉玉章部占領營口后,立即命令6縱以強行軍速度由彰武以南插到半拉門地區,防止廖耀湘部向營口撤退。
黃永勝率6縱晝夜兼程,于25日趕到預定位置后,又接到林彪命令“五、六、七、八縱應即由現地向臺安急進,獨二師應即至臺安東,大膽猛擊退卻之敵。”的電報。
就在黃永勝率部向臺安急進時,林彪的電報再次來了:
“遼南獨二師已在臺安與敵接觸,你部立即向大虎山前進,切斷新6軍退路。
林彪一天之內下達的幾道命令,行軍和攻擊方向一變再變,黃永勝對此并不覺得疑惑,反而由此判斷出戰場態勢應該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分鐘不敢耽擱,立即率6縱向大虎山急進。
10月26日凌晨4時,6縱16師46團進至腰家窩棚,先頭部隊與敵新3軍14師遭遇。
46團團長吳純仁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戰斗經驗非常豐富,他從槍聲判斷出敵人兵力至少有一個營,當即用3門迫擊炮做掩護,以4個連向敵人發起猛攻。
經兩小時激戰,46團攻占腰家窩棚,全殲新3軍的一個加強營,俘虜了新3軍的一名少將高參,但46團自己也打光了兩個連。
10月26日上午9時,黃永勝趕到于家窩棚16師的指揮所親自審俘,這名少將供稱:
因黑山、大虎山路被截斷,廖耀湘決定由半拉門退回新民,固守遼河東岸。兵團主力新1軍、新3軍、新6軍、71軍共四個軍正集結于黑山東北胡家窩棚一帶,準備沿公路東進。
面對6倍于己的敵軍,6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敢不敢打?打得贏打不贏?能不能堵住敵人4個軍的退路?
這一仗直接關系到能不能全殲廖耀湘兵團,這一仗是對黃永勝的考驗,更是對6縱全體將士的考驗。此時,黃永勝手上僅有16師和18師,龍書金的17師還在趕來的路上,尚未到達。
兵貴神速,不能再猶豫了,稍一遲疑必將貽誤戰機。廖兵團若是逃掉了,遼西會戰也就只能偃旗息鼓了。來不及請示總部了,黃永勝與政治委員賴傳珠、副司令員李作鵬當即決定:
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不能再按照林彪的命令向前突擊了,6縱的作戰任務必須由向前突擊馬上改為攔截阻擊。16師由副司令員李作鵬指揮,先擋住當面的新3軍。黃永勝則親率18師立即趕往黑山東北方向堵截敵人。
狹路相逢勇者勝,6縱下定決心,要以兩個師分別擋住敵人的4個軍,哪怕戰至只剩一兵一卒,也絕不能讓廖耀湘兵團逃掉。
黃永勝命令部隊輕裝,除槍彈外舍棄一切物資一路強行軍前去堵截敵人。
而另一頭可就急壞了林彪,25日一整天,林彪沒有得到6縱的任何消息,既不知道6縱是否堵住了廖兵團,更不知道6縱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一向沉穩內斂的林彪這時候也沉不住氣了,每過十幾分鐘就催問秘書譚云鶴:6縱有沒有發來電報
林彪在地圖前來回踱步,突然沉下臉對參謀長劉亞樓說道:“這個黃永勝,一點消息也沒有,要是讓廖耀湘跑了,你就去殺他的頭!”
10月26日18時,林彪終于接到了6縱的電報,黃永勝在電報里報告:
“6縱強行軍兩天一夜趕了二百里,現已堵住了廖兵團,決心以16師死守陣地,18師向東北突擊,絕不讓敵人跑掉。
林彪、劉亞樓讀完電報,頓時松了一口氣,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了……
東北野戰軍6縱在遼沈戰役收官階段的遼西大追擊,完美的詮釋了林彪“治軍三策”中的第三策——靈活指揮
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
8縱 首任司令員 黃永勝
1947年8月,以抗戰時期冀察熱遼軍區和陜甘寧邊區進軍東北的部分部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3個獨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區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
抗戰時,黃永勝曾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3分區司令員、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旅長等職,對于8縱這支新組成的部隊,黃永勝是非常熟悉的。
黃永勝出自秋收起義部隊,是井岡山干部。曾任紅一軍團紅1師3團團長、紅2師師長,打滿了五次反圍剿,參加過長征。
進軍東北后,又歷任熱河軍區、熱遼軍區司令員。
以黃永勝的資歷,以及對這些部隊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當然是8縱司令員的不二人選。
但是,黃永勝僅僅當了4個月的8縱司令員就離任了,由冀熱察軍區司令員段蘇權接任。
直接原因,是為了照顧冀察熱遼軍區的干部。因為8縱的主體,大部分都是由原冀察熱遼軍區所屬部隊構成。
8縱 第二任司令員 段蘇權
1947年12月,在原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程子華的力薦下,段蘇權接替黃永勝出任8縱司令員。
但是,段蘇權接任8縱司令員后,不到一年也被調離了。
原因是遼沈戰役中,8縱出現了兩個不少的失誤。
攻打錦州外圍大小紫荊山,攻是攻下來了,但8縱駐守小紫荊山的一個連,占領陣地后既不修筑工事,又不布設防線。大敵當前,連長竟還擅離部隊,下山去營部吃飯。
結果國民黨軍一個營僅僅一次突擊,很快就把8縱這個連打垮,重新奪回了小紫荊山。
段蘇權丟失陣地后竟還對野司隱瞞不報,直到羅榮桓政委親赴陣前問責,他才說出真相。
軍法無情,連長被槍斃,段蘇權被處分!
第二個簍子捅得更大,錦州攻城正酣,國民黨軍空運部隊馳援,劉亞樓命令8縱緊急攻占錦州機場,阻斷敵人援兵。
當時錦州有兩個機場,一個在用,一個荒廢。段蘇權糾結了兩個多小時遲遲未動,最后竟還打去電話詢問參謀長劉亞樓,到底應該攻占哪一個機場?
劉亞樓接起電話一聽,才知道這兩個多小時里8縱竟然原地未動,瞬間雷霆震怒,大聲喝叱:“你8縱是吃草的
段蘇權耽擱的這兩個多小時,導致國民黨通過空運又在機場降下了兩個團,使得錦州守軍憑空又增加了近4000人的援兵。
這個簍子捅的甚至驚動了中央,遠在西柏坡的主席給野司發來電報——大軍行動,軍令應從嚴!
于是錦州戰役結束不久,1948年11月,8縱司令員段蘇權官降兩級,調任東北軍區擔任作戰處長,職級僅為正師職。
直到兩年后朝鮮戰爭爆發,段蘇權才被調升東北空軍司令員,后又改任志愿軍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空2軍軍長。
1955年全軍授銜,段蘇權又因歷史上黔東獨立師被打散,他曾經與組織失去聯系較長時期,故而被“暫授少將軍銜”。
8縱 第三任司令員 黃永勝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8縱首任司令員黃永勝,又從6縱司令員任上調回8縱擔任司令員。
1949年,黃永勝先后出任第45軍軍長、第14、13兵團副司令員,率部參加平津、衡寶等戰役。
建國后,黃永勝歷任第13兵團司令員、第15兵團司令員兼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華南軍區、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9兵團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務。
1955年9月,黃永勝被授予上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