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是早是晚?
啥時候來?對咱種地有啥影響?
老輩人常說“早梅旱斷伏,晚梅雨不休”,這話到底啥意思?今年端午節在5月31日,按民間說法屬于“早端午”,天熱來得早。北方好些地方節前就熱到40度,這高溫來得確實有點急。
每年6到7月,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總讓農人牽腸掛肚。梅雨季雨水多、潮氣大,莊稼易得病蟲害,人也容易不舒服。
古代判斷入梅靠“芒種過,逢丙入梅”,今年芒種6月5日,次日6月6日就是“丙午日”。
按這算法,今年6月6日入梅,7月13日出梅,足足38天左右。
但現在判斷更科學,看雨日、雨量、氣溫和副高位置,更準。江蘇氣候中心說今年江蘇入出梅可能偏早,安徽安慶預計6月10日前后入梅。湖北荊州卻預計入梅偏晚,在6月中旬末,各地說法咋還不一樣?
民間把芒種前的梅雨叫“早梅雨”,十年一遇,要么下倆月,要么早旱。
“晚梅雨”在芒種后,多雷陣雨,雨急量大,容易鬧洪水。今年按老算法是“晚入梅”,可有些地方說可能是十年一遇“早入梅”。這前后差了十來天,到底該信哪個?
農人心里直犯嘀咕。太湖縣預測6月中旬前期入梅,比常年早,梅雨量接近常年。但這只是預測,天氣這事兒,誰說得準呢?
還得接著盯著。農諺說“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入梅下雨會不會一直陰?“梅里鋤頭,勝如膏油”,梅雨季除草松土,對莊稼可太重要了。
可要是雨太多,農田積水排不出去,莊稼根泡爛了咋辦?
早梅雨怕伏旱,晚梅雨怕澇災,兩頭都是考驗。
去年南京有家人衣服晾半個月沒干,梅雨季潮濕真是頭疼事。今年梅雨季長達38天,家里的糧食、農具可得提前防潮。
“端午連梅雨,見雨四十五”,今年端午早,梅雨跟著早嗎?
不同地方氣候不一樣,咱得結合當地預測,提前做準備。田里的排水渠該修修了,低洼地塊得多留意雨水積澇。家里的除濕袋、防霉劑可以囤點,別等潮起來手忙腳亂。
“梅雨十八變,出梅曬龍衣”,梅雨季說變就變,出門帶傘準沒錯。
現在科技發達了,可老祖宗的農諺仍有參考,得記在心里。
今年到底是旱還是澇?
還得看接下來的天氣走勢。作為農人,提前了解梅雨時間,才能早規劃、早預防。
您家鄉有啥關于梅雨的老話?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關注我,后續持續更新各地梅雨動態和應對辦法。
以上預測僅供參考,具體以當地氣象部門發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