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戴家村曾是一個被歲月遺忘的小山村,特殊的資源稟賦和傳統農業的局限制約了村莊的發展。然而,隨著當地“一村一業”政策的實施,一次大膽的嘗試讓這個沉寂的小山村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鄉村振興之路亦越拓越寬廣。
是什么力量,讓戴家村在短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華麗的轉身?日前,記者走進這個充滿希望與奇跡的小山村,探尋其蛻變之旅。
珍菌“種”出新希望
5月22日,記者來到戴家村。此時,羊肚菌的收獲季雖已悄然落幕,但干菌的銷售工作仍進行。走進這個靜謐的小山村,處處洋溢著生機與希望,村民們臉上綻放的笑容,訴說著村莊發生的變化。
在95歲的村民戴繼英眼中,戴家村和許多位于大山深處的村莊一樣,面臨著發展的重重困境。隨著年輕勞動力如潮水般外流,村莊常住人口銳減至180余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約140人,70歲以上老人約80人。
曾經,村里以種植玉米、桃子和獼猴桃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然而,受限于較小的種植體量,農業產業始終難以形成規模。每年收獲時節,村民們只能載著收獲的瓜果蔬菜,前往集市售賣,辛苦奔波卻收入微薄。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博山區實施“一村一業”政策之后。2023年11月,村“兩委”敏銳捕捉到發展機遇,果斷盤活了村里的2座閑置大棚,毅然決定嘗試種植珍稀菌種——羊肚菌。起初,村民們心中滿是疑慮,這從未接觸過的羊肚菌,真的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帶來收益嗎?
就在大家心懷忐忑之時,村里的“80后”黨支部書記王華挺身而出。他原本在外闖蕩,目睹了其他村莊的蓬勃發展,內心深受觸動,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與改變現狀的決心,毅然選擇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為了種好羊肚菌,王華四處奔波學習種植技術,回到村里后,更是日夜守在大棚里,與村民們一同精心照料那700余平方米的“希望田”。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4年4月,大棚里的羊肚菌迎來了豐收,足足有300余斤。然而,喜悅之余,銷售難題又擺在了大家面前。王華沒有絲毫退縮,他大膽摒棄了傳統的銷售模式,緊跟時代潮流,學習線上銷售,嘗試在網上打開羊肚菌的銷路。
土產乘“網”越山巒
在線上銷售中,王華將戴家村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村民們樸實無華的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那青山綠水間,村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仿佛一幅生動的田園畫卷,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隨著前來采購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羊肚菌供不應求,村里的其他土特產也借著這股東風打開了銷路。
“在過去的2年間,僅羊肚菌一項,便累計實現收入約7萬元,還解決了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發展‘一村一業’的紅利。”王華并未滿足于眼前的成績,他敏銳地意識到短視頻平臺的巨大潛力。
眼下,王華每天都會堅持與村民們一起拍攝短視頻,與很多“網紅”書記的風格不同,他的視頻以樸實的故事敘事為主,聚焦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王華的鏡頭下,戴家村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展現出最本真的模樣,那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
經過2年的探索,王華和村民們逐漸摸清了利用短視頻平臺銷售家鄉農產品的門道。春天,是鮮嫩羊肚菌的收獲季;夏天,菜花、杏、桃掛滿枝頭;秋天,獼猴桃、梨散發著誘人的香甜;冬天,熱氣騰騰的煎餅傳遞著濃濃的鄉情。戴家村的土特產,正在一條條精彩視頻的加持下,走出大山,銷往全國各地。
記者現場采訪看到,如今的戴家村,早已今非昔比。曾經冷冷清清的村莊,如今時常有游客慕名而來,他們在村里漫步游覽,品嘗新鮮的農產品,感受著鄉村的寧靜與美好。村民們的收入顯著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1236”工作法的激活效應
實地調研,記者發現,戴家村以羊肚菌種植探索“一村一業”,借助互聯網破題山村農產品銷售,不僅是池上鎮農業轉型發展的縮影,更是當地以“1236”工作法推動“一村一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自2023年起,池上鎮錨定“富民、強村”目標,以“一村一業攻堅突破”為核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據統計,2023年全鎮44個村策劃實施特色產業項目54個,實現收益280余萬元;2024年項目數量增至55個,收益突破311萬元。2025年,全鎮已策劃項目84個,計劃投資871萬元,鄉村振興的藍圖正逐步變為現實。
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通過創新實施“1236”工作法,池上鎮即堅持“一個中心”——以“一村一業攻堅突破”為中心;錨定“兩大目標”——富民、強村;實施“三項措施”——一盤棋謀劃、一體化推進、一本賬落實;推廣“六種模式”——聯村發展、村企共建、林果更新、設施農業、文旅融合、特色種植。
在“1236”工作法的推動下,池上鎮各村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戴家村的羊肚菌種植、池埠村的雜糧加工一體化項目、鹿疃村的設施農業采摘園……一個個特色產業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豐富了鄉村經濟業態,還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當地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確保項目落地見效、群眾受益。
下一步,池上鎮將繼續深化“1236”工作法,以更精準的政策、更務實的舉措、更高效的服務,推動“一村一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姜濤 通訊員劉亞琳 孫建超 鹿傳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