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葉傳增
周坤朋(左一)在施工現場與技術人員交流。 侯云鵬攝(人民視覺)
地下640米深,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2號豎井工區,記者見到了工區經理周坤朋。此時,他正在一處作業面和技術員、工人討論施工方案。上百臺機械設備在狹窄的洞內轟鳴,隧道內濕熱的空氣給他的眼鏡片蒙上一層白霧。
找周坤朋的這段路,不好走。
先乘坐一部形似鐵罐籠的電梯從地面下井,隨著“鐵罐籠”下降,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巨大的噪聲在耳邊回響。5分鐘后,“鐵罐籠”到達井下施工平臺。前往作業面的路由積水和泥沙形成,與其說是“路”,不如說是“沼澤”,膠鞋陷進去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拔出來。不到1公里的距離,記者走得滿頭大汗。
自從2013年來到云南修建鐵路,這樣的路,周坤朋早就習以為常。“云南地質結構復雜,挖隧道的困難不少。比如高黎貢山隧道,就被業內稱作‘最難修的鐵路隧道’之一。”周坤朋頓了頓,“不過,越是艱險,越要向前。”
周坤朋是河南人,2009年剛畢業,他就來到中鐵隧道局,投身鐵路建設。2013年6月,他被派往云南文山,參與修建富寧隧道。
起初聽說要來云南工作,周坤朋還有些興奮:“富寧隧道經過普者黑等多個著名景區,工作之余,可以去逛逛。”
但來到云南后,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云南地質地貌復雜,隧道建設不但要時刻面臨高地應力、高地熱、富水、有害氣體等風險,還要隨時應對溜坍、突泥涌水、軟巖大變形等地質災害。
以富寧隧道為例,施工經過的區域為喀斯特地貌,隧道開挖時經常遇到溶洞。“隧道基底位于溶洞范圍,地基不穩易沉降,影響施工和后期運營安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時任工程部長的周坤朋和團隊一起創新施工方案,按照修橋的方式在隧道底部打樁蓋梁,在隧道中先架起一座“橋”,再開始修建隧道。
2015年12月,歷經1800余天的艱苦奮戰,富寧隧道全線貫通。卸下滿身疲憊,周坤朋本想趁著難得的空閑,回老家河南看看,但此時,中老鐵路即將全線開工的號令吹響。
“作為一名工程人,有機會參與‘一帶一路’重點工程建設,必須全力以赴。”周坤朋又一頭扎進另一座大山,開始參與修建中老鐵路新平隧道。為了照顧妻兒,他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接到項目上來。
新平隧道又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隧道全長14.8公里,共穿越7條斷層破碎帶。所處山體富水,圍巖松散、破碎,這次修建隧道的難度可想而知。
新平隧道施工期間突泥涌水頻發,2000立方米以上的突泥涌水就發生了30多次。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通車任務重……周坤朋早出晚歸,幾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工地上。即便妻兒都住在工地生活區,他也鮮有時間陪伴家人。“云南美景數不勝數,但我幾乎沒帶家人出去旅游過,對孩子的照顧也不夠。”談及家庭,周坤朋言語中充滿歉意。
穿山越嶺,卻無心看風景。在云南,周坤朋共參建了3條隧道,總長72.5公里,全部通車后,通過時間約30分鐘。為了這30分鐘,周坤朋扎進深山,一干就是12年。而像周坤朋這樣的建設者,還有很多。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全線通車,作為施工代表的周坤朋受邀體驗首發列車。許多住在周邊的群眾第一次乘坐火車,在車廂內載歌載舞。歡樂的場景至今讓周坤朋記憶猶新。“看到邊疆地區的鐵路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便利群眾出行,我覺得這些年的付出很值得。”周坤朋說,他將繼續堅守在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建設一線,確保隧道安全貫通,助力大瑞鐵路早日全線通車。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