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北環線18公里+400米處的集中修現場,隨著最后一組轍叉更換完畢,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閻良工務段國際港線路車間維修工區工長王荔棟習慣性拿出軌距尺,沿著剛整修的線路仔細測量。
突然,他在距施工地點 30 米處停下腳步,皺起眉頭,“這塊有大水平!”多年的經驗告訴他,這種隱蔽的幾何尺寸偏差若不及時處理,就會在列車通過時出現晃車。
“干線路工作,就得眼里容不得沙子,”這是王荔棟的口頭禪。《修規》要求,線路高低、水平、三角坑的作業驗收標準不能超過4毫米。擔任工長以來,王荔棟總是把每一次的搗固數據精確到 0.1 毫米。對此有人說他太苛刻,他卻說:“如果放松標準,鋼軌上的誤差就可能成為生命的代價。” 正是這份近乎苛刻的堅持,讓他帶領的工區始終保持著安全零事故的紀錄。
2023 年深秋,段生產組織改革期間,王荔棟主動請纓加入車間技術組。那段時間,他白天泡在現場指揮搗固組、改道組作業,晚上熬夜研究圖紙,筆記本上畫滿不同顏色的病害標注圖。“鋼軌修磨組今天發現的魚鱗傷,咱們得立刻制定打磨方案。”凌晨,他還和工友一起商量病害解決方案。短短 10 個月時間,他和技術組成員不僅消滅了 2499 處病害,更實現了西安國際港站 H 級病害動態清零,大伙打心眼里佩服他。
去年北環線集中修期間,為攻克道岔TQI(軌道質量指數)值過高的難題,王荔棟創造性提出“200 米單元精調法”,即將軌道劃分為 200 米一個獨立單元,對單元內的軌距、高低、方向等參數進行毫米級優化,然后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循序漸進,最終實現軌道質量有效提升、道岔 TQI 值有效降低。
在對道岔零配件專項檢查整修過程中,面對大站場道岔連接零配件松動的“老大難”問題,王荔棟一遍遍查閱技術資料,并向老師傅請教,經過反復實踐,終于總結出一個妙策——在螺栓末端鉆孔加開口銷。 經過上百次試驗,成熟落地。如今,這套防松方案已在全段推廣,有效消除了道岔連接零配件松動隱患。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近年來,王荔棟將每次作業變成“流動課堂”,通過“現場教學 + 模擬演練”模式,引導青工成長成才。青工孫煜剛入路時動手能力不強,他手把手教測量技巧;青工聶建龍想挑戰技術難題,他陪著熬夜研究。如今,孫煜、聶建龍分別取得鐵路線路中級、高級工職業資格,聶建龍已成長為班組長。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周祥軍)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