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山東打造數智覓遺珍版塊,通過沉浸式體驗,集中呈現數字技術在古籍修復、文物保護、考古領域的廣泛應用。5月23日,山東展區一系列文物保護利用的高科技設備吸引了觀眾和游客的目光。
一臺噴霧脫酸機擺放在展區顯眼的位置。“這款設備主要用于紙張的脫酸處理,可以有效保護古籍、文獻、字畫等紙質文物。”山東邁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楊已品介紹。
據了解,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構成紙張“骨架”的纖維素容易受到酸性物質的催化,發生水解反應,使得紙張變脆。因此,脫酸就成了保護紙質文物的重要環節。
楊已品介紹,脫酸技術的核心,在于其中添加的無水脫酸液。“以往的脫酸液通常是一些添加了堿性物質的水溶液,但水容易讓紙張發生粘連和變形,上面的字跡也會褪色。安書鎂脫酸液則是無水的,再加上噴霧裝置,可將脫酸有效成分快速、均勻地‘鋪’到紙上。”整個過程就像是在給紙張做一次深度的“SPA”,讓它們在短時間內煥然一新。
脫酸可以讓紙張延緩“衰老”,那么已經損壞、破洞的紙,又該怎么修復呢?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一臺能夠給紙質文物“療傷”的神奇機器——紙漿修補機。
只需要將破損紙張置于修補槽托網上,在相應槽內加入紙漿液,隨后進行排水,水位下降后,就可以看到,紙漿已經隨著水流將孔洞填補好。“最后將修復好的紙張進行干燥和壓平,就可以了。通過這樣的技術加持,古籍修復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現場,山東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楊林玫向觀眾講解原理。
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滿是破洞的紙,在修補后幾乎看不出來破損的痕跡。包括山東省圖書館在內,國內多家圖書館都采購了這樣的設備,與人工修復相比,設備修復的效率更高,楊已品介紹,“人工修復一天只能修復大約10至20頁,而這款設備只需不到2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本破損較為嚴重的古籍修復工作。”
在體驗了古籍修復、紙張脫酸后,很多觀眾都贊嘆:山東不愧是文化大省,連文物保護都全是“科技與狠活兒”!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下文物資源豐厚。本屆文博會,山東直接把定陶王陵漢墓考古現場“打包”搬進了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踏上展區現場的L型折疊屏幕,只需要點擊操控機左側的選項,就可以切換定陶王陵漢墓的不同分層,了解考古人員挖掘墓葬時的先后順序。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耗時數年完成墓室高精度數據采集,通過數字復原與裸眼3D技術,動態復原定陶王陵M2黃腸題湊墓的實際場景,把792平方米的墓葬“壓縮”成了能揣進展廳的“數字盲盒”。很多觀眾在山東展區排起長隊,體驗當一回“考古隊長”。
“通過這種沉浸式體驗,讓考古從田野發掘轉化成公眾體驗,解鎖‘海岱考古’新玩法,在展區特別受歡迎。”天一會展工作人員表示。
今年4月剛成立的山東數字文化集團,在山東展區現場展示依托齊魯文化數據庫打造的齊魯文化大模型,整合歷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遺產等豐富資源,打造多模態生成式人工智能“最強大腦”。在齊魯文化大模型基礎上解碼齊風魯韻,并逐步實現文旅、教育等多元場景部署。
山東衛視傳媒·AI無界科技工作室通過前沿動態活化技術,將畫中六位唐代貴族女子的服飾紋理、妝容細節及場景環境進行三維重構,讓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實現“重生”,屏幕中,豐腴雍容的唐代美人款步而來,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國色天香”的盛唐魅力。
(大眾新聞記者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