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曹穎生病堅持工作的新聞又一次刷屏。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從姚貝娜到李詠,從傅藝偉到高秀敏,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仍未真正停下。
我們不禁會問:生病了,不應該好好休息嗎?
可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這種“休息”的權利,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人特別能吃苦”,這話說得光榮,卻也真實得讓人心疼。
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始終活在缺與怕之間。怕天災人禍,怕朝代更替,怕孩子沒奶粉、老人沒藥吃。于是,能吃苦就成了自保的美德,成了一種文化型人格的必修課。
明星也一樣,他們不是神,是普通人放大的版本。只是,在鎂光燈的注視下,他們連“累了”都不敢說,連“疼”都不敢承認。
因為一旦停下,就意味著“過氣”“被替代”“經濟來源中斷”——在一個深受“匱乏焦慮”影響的社會中,這些威脅足以比病痛本身更致命。
在心理學中,這種過度害怕“收入中斷”的行為,有一個名字,叫“經濟性創傷”(financial trauma)。它并不只屬于貧困線以下的人,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代際焦慮。
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起飛史時間短、落差大、社保系統仍在完善的國家里,“錢=安全”幾乎成了一種潛意識的信條。
對于明星來說,這種焦慮被放大到了極致——不僅因為他們的收入不穩定,更因為他們背負著一家老小、團隊合約、流量指標、甚至“活著就要發聲”的公眾期待。
“不能倒”,成了他們最后的信仰。
弗洛伊德說過,人在潛意識中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會死。我們恐懼的,是“失控”,是“被忘記”,是“無力再證明自己還有價值”。
對明星來說,“活著”不只是指生理的存活,更是一種不斷“產出”的狀態。如果停下,就像一個停止更新的賬號、一個無聲的直播間,那種“存在的坍塌感”遠比死亡更令人驚恐。
他們不是在跟病魔賽跑,而是在和“無用感”做最后的搏斗。
是的,我們理解這些身影的堅持。他們可能是為了責任、為了金錢、為了孩子、為了觀眾。但我們也想悄悄說一句:
親愛的,你可以休息一下了。
你不需要靠工作來證明你的價值;你不需要在痛苦里掙扎著微笑來證明你的堅強;你不需要“活成一臺機器”,才配得上這段人生。
你是人,是有血有肉、有病有痛的普通人。
其實,我們所有人都遲早會面對終點。
但終點的意義不在于逃避,而在于:你是否有好好活過這一路。
你是否和所愛的人說過謝謝和再見?你是否在某個午后認真曬過太陽?你是否,在某個夜里靜靜看過星星、并允許自己難過?
死亡從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我們:別再白白把人生浪費在惶恐和內耗里了。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不能停”“不敢病”“不敢倒下”,那么請你記住:
這是這個社會的舊劇本,不是你的宿命。
“特別能吃苦”不是唯一的美德,能夠活得溫柔、有余地、能說“我受不了”也是一種勝利。
“特別怕沒錢”也不是你非得一生背負的魔咒,你可以學習安全感來自人,而不是數字。
這是一種文化習慣,但它已經不必要了。我們有權重新定義“值得活著”的方式。
這條路很長,愿你不再只為生存而活,而是為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