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教育賽道上“軍備競賽”就跟集體狂歡似的,可現在就業市場這大環境,就像一盆冷水,一下子把這場美夢給澆醒了。
國內升學就業這形勢是真的冷。好多名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幅下滑,像某名校,以前本科生就業率平均超90%,現在降到約67%;博士生就業率從2022年的100%,降到今年都不足15%;還有某頭部院校王牌專業碩士,以前就業率都快逼近100%了,今年也才40%。家長們就吐槽說,花了40多萬培養孩子,感覺都打水漂了。
出國留學投資回報也不咋地。超過八成海外留學生畢業后都選擇回國發展,回國就業的海外留學生平均年薪不到18萬元,和國內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14萬元也差不了多少。可留學費用動不動就幾百萬元,這投資回報差距一看就很明顯。
藝考這條路現在也不好走。今年各省藝考人數普遍大幅下降,有些省份降幅能達到40%。演藝行業現實殘酷,中國99.5%的演員收入特別低,連續工作18小時,收入也就那樣,工作一年可能就賺幾千塊錢,還不如去送外賣。
還有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了。2023年,我國高中生抑郁檢出率達到40%,初中生30%,小學生都有10%。2017 - 2021年,國家總體自殺死亡率是明顯下降的,可15 - 24歲青少年組自殺死亡率卻顯著上升,都突破每十萬人3人了。
“雞娃”現在成了賠本買賣,這里面有不少深層原因。
經濟周期切換了,可家長認知沒跟上,落差就來了。上一代父母用20世紀的增長經驗來規劃21世紀孩子的人生,思維太線性了。社會從增量競爭轉到存量博弈,學歷通脹就跟貨幣超發一樣,教育投資的價值被稀釋了,以前那套教育策略,現在根本行不通。
產業轉型了,可教育沒跟上趟兒,有了時滯。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供給和產業需求對不上號。像人工智能、新能源這些新興領域,人才缺口有千萬級,可大多數家庭還都往傳統賽道里擠,競爭能不激烈,就業自然就困難。
社會上老鼓吹“清北畢業年薪百萬”這類案例,就跟彩票中獎宣傳似的,這里面有幸存者偏差。有個投行HR就透露,頭部機構80%的錄用機會,早就被那些有資源的家庭預定了,普通家庭孩子得付出超常努力,才能去爭剩下那20%的機會。
科技發展了,人力資本定價權也轉移了。ChatGPT能替代初級律師寫法律文書,AI繪畫沖擊原畫師崗位,傳統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那種“標準件”式人才,貶值速度越來越快。未來孩子的競爭力,更得靠跨學科思維、情緒韌性這些沒法量化的軟實力。
教育軍備競賽還有負外部性。北京某重點中學心理咨詢室有數據顯示,每周處理的自傷危機干預案例里,70%都發生在年級前50名的“優等生”群體里。這些孩子表面上看著風光,實際上背地里承受著巨大壓力,都有隱性創傷了。
教育焦慮還會代際傳遞。經歷過“雞娃”教育的父母,他們的子女成為“雞娃家長”的概率,比普通家庭高出2.3倍,這就形成了一種強迫性重復的心理閉環。
不過現在也有一些新趨勢,還有應對的辦法。
有些家長觀念開始轉變了。深圳有家長自發組建了“自然成長聯盟”,周末帶著孩子去登山,也不上補習班了;杭州出現了“反套路留學”群體,主動選擇東南亞高校,就為了追求性價比。
更多的中產家庭開始配置“教育對沖基金”,不再一門心思就拼學歷,而是分散投資,培養孩子體育特長、編程能力,還有財商這些,提高孩子的抗風險能力。
與其一門心思“雞娃”,不如降低點預期,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作為普通人的人格培養、品性塑造,還有體質鍛煉上。
與其“雞娃不如“雞自己”,家長努力提升自身財富和人生閱歷,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
在這個時代不斷變遷的大環境里,以前那種確定性越來越少了。這時候培養孩子的抗風險能力,可能比一門心思追求單一的成功路徑要有價值得多。就好比在沙漠里,最能頑強生存下來的不是那些參天大樹,而是懂得蟄伏等待時機的駱駝刺。
教育本來的意義,就是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讓他們能全面發展。時代變了,教育方式也得跟著變,這樣孩子們才能在未來的社會里,穩穩當當地走下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