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教育的教育界,王憶全是一顆獨特而耀眼的星辰。他從戰火紛飛的歲月走來,懷揣著 “零分” 的窘迫叩開師范大門,卻在三尺講臺上書寫出震撼人心的逆襲傳奇。他跨界教學,將全縣墊底的化學學科推向榜首;他扎根鄉村四十載,用知識為無數農家子弟點亮人生燈塔。這位平凡教師用畢生心血,在教育史上鐫刻下屬于自己的壯麗史詩。
戰火淬煉求學志,一紙通知啟新程
1934 年 12 月 29 日,孟州谷旦鄉程莊村一間破舊的窯洞里,有一個人男孩呱呱墜地,父母給他起立了個名字---王憶全。彼時的中國,正深陷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烽火硝煙,他的童年記憶里,滿是舉家逃亡的艱辛。為躲避戰亂,一家人輾轉于沁陽、陜縣等地,即便風餐露宿、食不果腹,母親也堅持讓他讀書識字。每到一處落腳,他便背著自制的木板書包,踩著泥濘小路奔向臨時學堂。課堂上,他用燒過的木炭在舊報紙上抄寫課文,把先生講的每一個字都刻進心里;課間時,他主動幫同學打掃教室,只為能多借到半塊寫過的石板練習演算。
逃難的日子里,求學之路愈發艱難。日軍的轟炸機掠過村莊時,他正趴在祠堂的破窗臺上聽先生講《論語》,警報聲響起,他慌忙將課本塞進懷里,跟著人群躲進深山。在山洞里,他借著透進來的微光,用樹枝在沙土上默寫生字,潮濕的泥土常常讓字跡暈染模糊,可他仍一遍又一遍重復書寫。夜晚棲身于廢棄的草棚,他就著月光,用石塊在墻壁上練習數字,直到手指磨出血痕。
40 年代,王憶全斷斷續續在私立學校讀了一年半小學,日軍的侵略鐵蹄卻無情碾碎了他的求學夢。學校被炮火夷為平地,先生被迫遠走他鄉,輟學后的日子里,他只能在逃亡路上,用樹枝在沙土上偷偷練習寫字,將對知識的渴望深深埋在心底。有時為了得到一張完整的紙,他要幫雜貨店老板干整整一天的活;為了借到一本舊書,他會替同學打滿一個月的開水。
轉機出現在 1952 年。當時,師資奇缺,開封師資訓練班面向社會招生。僅有小學五年級學歷的王憶全,懷著忐忑的心情報了名。考場上,面對從未見過的幾何題,他手心冒汗卻一筆一劃認真作答。或許是招生未滿,或許是他在考場上展現出的對知識的執著打動了考官,他意外獲得了入學資格。更幸運的是,師資訓練班后因政策調整,并入開封第一師范學校,后又升格為開封師專,王憶全就這樣成為了開封師專首屆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緊緊攥著戰亂中幸存的半本算術書,踏上了改變命運的求學之路,破舊的衣衫在風中獵獵作響,眼中卻閃爍著從未有過的光芒。
師范歲月苦作舟,逆襲書寫滿分章
初入師范的王憶全,在知識面前顯得格外 “笨拙”。他連 26 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面對分數運算如同看天書,首次數學測驗,他交出了刺眼的 “零分” 答卷。“你這樣怎么當老師?” 老師的質疑如重錘般敲在他心上,卻也徹底激發了他骨子里的倔強。
從那刻起,他開啟了 “苦行僧” 般的學習模式。每天清晨,當室友還在熟睡,他已抱著書本來到操場角落,借著微弱的晨光背誦單詞;深夜,走廊盡頭的路燈下,總能看到他伏案演算習題的身影。為了弄懂一個函數公式,他能在老師辦公室外一等就是三個課間;為了補全化學筆記,他抄爛了五本作業本。三年時光,他用 20 多本密密麻麻的筆記、上千張演草紙,完成了從 “零分少年” 到 “滿分學霸” 的驚人蛻變。1956 年,以開封師專首屆畢業生的身份站上講臺時,他手中的粉筆,已然成為了向命運宣戰的旗幟。
臨危受命跨學科,逆襲創造教育奇跡
1956 年,王憶全從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至登封二中,開啟了數學教學生涯。1962 年,他調任登封六中,初到學校時,這里還只是一所初中,他擔任初中數學教師,憑借扎實的教學功底和獨特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喜愛。
隨著教育政策的調整,70 年代初,登封六中改制為高中,王憶全主動選擇留任,繼續深耕高中數學教學。1977 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如驚雷般炸響,但對登封六中來說,卻面臨著化學教師集體流失的困境。校領導找到王憶全,語氣中滿是無奈與期待:“王老師,你能頂上嗎?” 從未系統學習過高高中化學的他,沒有絲毫猶豫,堅定地回答:“能!”
這場跨界教學的挑戰遠超想象。白天,他要承擔兩個班的數學課教學任務;夜晚,他便一頭扎進《化學原理》《有機合成》等專業書籍中,鉆研到凌晨。為了弄懂 “軌道雜化”“電子躍遷” 等晦澀難懂的概念,他每周騎著自行車,往返 20 里路,到一中向老教師請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化學反應,他自掏腰包購買試管、酒精燈,在辦公室狹小的空間里搭建起簡易實驗室。
1979 年高考,王憶全用實力創造了奇跡。他所教的化學科目平均分躍居全縣第一,學生王憶偉以 199 分(差 1 分達本科線)的成績,成為全縣應屆生中的 “黑馬”。這一成績,不僅讓六中化學組聲名遠揚,更奠定了該校在區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多年,他擔任高中化學教師兼復習班班主任,所帶班級的升學率屢創新高,許多農家子弟通過化學學科的突破,成功敲開了大學校門。
廿六載堅守育桃李,余暉仍照求學路
在登封六中的二十六年,王憶全的辦公室成了學生們的 “第二個家”。他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清楚記得每個貧困生的家庭住址。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他曾步行十里山路,只為讓求學的火種不熄滅。他獨創的 “趣味化學實驗課”,用生活中常見的醋、小蘇打、鐵銹等物品,為學生演示神奇的化學反應,將枯燥的化學公式變成了孩子們眼中的 “魔法”。
那些從他復習班里走出去的學生,即便畢業多年,也總會專程回到學校,只為對他說一句:“王老師,是您讓我相信,農村娃也能考上大學。”
1996 年,王憶全老師正式退休。面對私立學校拋出的高薪橄欖枝,他毅然婉拒,轉身在家中辦起了免費輔導班。即便身患疾病,他仍堅持為鄰家孩子答疑解惑。有人問他:“累了一輩子,何苦呢?” 他指著墻上的畢業照,眼神堅定:“你看這些孩子,當年他們眼里沒光,是教育給了他們光。我這把老骨頭,能多照亮一個是一個。”
王憶全老師的教育生涯,貫穿了 “逆境突圍、跨界擔當、燃燈精神” 三個鮮明的關鍵詞。他用一生的堅守與奮斗證明:教育的奇跡,從來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平凡人對理想的執著堅守。從 “零分” 到 “滿分”,丈量的不僅是分數的距離,更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喚醒,是一個時代對知識與信仰的永恒致敬。當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他的故事,將永遠激勵著后來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