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禁令引發科研人才流失擔憂
特朗普對哈佛的一紙禁令,不僅震動了學術界,更在無形中推動了一場人才逆轉潮。
越來越多世界級科研精英開始重新審視歸國的可能,這股暗流正在悄然形成。
禁令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深層影響?這股人才逆流又將如何重塑全球科研格局?
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正式撤銷了哈佛大學的學生交換訪問項目認證。
這意味著這所世界知名學府無法再招收新的國際學生,現有的外國學生也必須轉學或面臨失去合法身份的風險。
這一決定的背后是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對哈佛大學的嚴厲指控。
諾姆在聲明中表示,哈佛大學在校園內"助長暴力、反猶主義,并與中國共產黨合作"。
她強調,招收外國學生是一種特權而非權利,大學不應該依靠外國學生的高額學費來填充其數十億美元的捐贈基金。
哈佛大學方面迅速做出回應,稱這一行動是"非法的"和"報復性的"。
該校發言人表示,哈佛大學完全致力于維護接收來自140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和學者的能力,這些人員極大地豐富了大學和整個國家。
國際學生占哈佛大學總注冊人數的27%以上,共計約6793名學生。
根據2022年的數據,中國學生是哈佛大學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有1016名中國學生在該校就讀。
緊隨其后的是來自加拿大、印度、韓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的學生。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已經凍結了向哈佛大學提供的22億美元聯邦撥款,原因是該校拒絕消除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項目,并拒絕對國際學生進行意識形態審查。
此次的學生禁令可以被視為這場較量的進一步升級。
諾姆給哈佛大學72小時的時間來提交過去五年中涉及國際學生的各種記錄,包括音頻和視頻資料,以及任何參與抗議活動或危險行為的外國學生的信息。
如果學校能夠配合,其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可能會被恢復。
這一政策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一名來自新西蘭的18歲學生現在面臨著無法入學的困境。
哥倫比亞大學已經屈服于政府的要求,包括禁止在校園內戴面罩、賦予校園警察逮捕權,以及安裝新的管理人員來監督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系以及巴勒斯坦研究中心。
中國科研人員的處境尤為微妙。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年)期間,"中國行動計劃"導致了大量華裔科學家離開美國。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近4000名華人科學家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回到中國。
這一趨勢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國方面正在積極利用這一機會。
據報道,中國機構正在向受到美國資金削減和持續審查影響的科學家提供高薪職位。
一些博士后職位的薪酬接近每年10萬美元,為期三年,這一水平至少是典型博士后研究員工資的兩倍。
《自然》雜志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5%的美國科學家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其中大部分是早期職業研究人員。
他們希望搬到"任何支持科學的地方"。歐洲和加拿大是他們的首選目的地,而歐洲的大學已經開始利用這種人才流失。
這種科研人才的流動對美國的長期科技優勢構成了潛在威脅。
美國和中國是彼此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頭號伙伴,兩國的合作研究論文在各個領域都位居被引用次數的前列。
在某些戰略領域,如納米技術和電信,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甚至超過了中國對美國的依賴。
國際學生每年為美國經濟貢獻超過430億美元,他們不符合聯邦財政援助資格,因此對許多大學來說是重要的財政來源。
哈佛大學失去國際學生不僅意味著人才流失,也意味著重要收入來源的喪失。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學術自由和國際合作正在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美國可能會面臨更大規模的科研人才流失,而這些人才最終可能會在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繼續他們的研究工作。
這種變化不僅會影響美國的科研實力,也可能重塑全球科研格局。
信息來源:
美國國土安全部官方聲明 - 克里斯蒂·諾姆部長宣布撤銷哈佛大學學生交換訪問項目認證的正式文件
哈佛大學官方回應 - 校方發言人杰森·牛頓就政府行動發表的正式聲明和立場表態
美國司法部反猶主義工作組報告 - 針對全美10所大學包括哈佛在內的調查和執法行動官方文件
聯邦法院禁令文件 - 加州奧克蘭聯邦法官阻止終止國際學生合法身份的司法裁決書
《自然》雜志科學家調查報告 - 關于75%美國科學家考慮離開美國的權威學術期刊調研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