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常規固定翼戰機,垂直起降戰機最大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在隨便一塊不大的平地起降,無需跑道助跑起飛。對于寸土寸金的大型水面艦體來說,垂直起降戰機能夠極大提升其戰斗力。
盡管垂直起降戰機也存在有效載荷低,航程短,故障率高等問題,但在高烈度戰爭中,憑借不需要跑道助跑這點,垂直起降戰機擁有更強生存能力。如果能夠給兩棲攻擊艦配備垂直起降戰機,那么造價低廉、建造周期短得多的兩棲攻擊艦,戰斗力將直逼航母。
從公開報道來看,我國最晚在2015年就已經在謀劃研制垂直起降戰機,用于配備到兩棲攻擊艦。
令人振奮的是,近期網絡上曝光了2款疑似垂直起降隱身戰機
近期有網友曝光了2張照片,一張是酷似單發版殲20,另一張則是疑似“串聯動力”組合的垂直起降隱身戰機。根據照片分析發現這兩款疑似垂直起降隱身戰機連動力系統設計理念都不一樣,各有千秋。
第一款是酷似單發版殲20的垂直起降戰機相當于中國版F35B
有網友曝光了一款疑似單發版殲20的垂直起降戰機的試飛照片(為避免泄密,用CG圖代替)。
從照片看,該機駕駛艙后面有個翻起來的蓋子,疑似前置升力風扇進氣口,尾部隱約可見噴管向下彎曲90度。據了解,美國F35B垂直起降隱身戰機就是由一臺F135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通過傳動系統驅動前置升力風扇,從而實現垂直起降功能。僅從外形推測,該機的動力系統似乎與美國F35相似,但外形酷似單發版殲20。
第二款是疑似“雙發串聯”式垂直起降隱身戰機
網友還曝光了一款外形新穎的“雙發串聯”式戰機的縮比模型。從照片明顯可以看出該機擁有機頭下方進氣道和背部進氣道兩個進氣道,推測該機擁有2臺發動機。
根據照片合理分析,該機的前置發動機尾噴口位于機身中間,而靠近機頭的兩側似乎各擁有一個噴口,推測該噴口動力來自前置發動機,由前置發動機風扇與壓氣機之間空隙引出高速冷氣流至兩側。值得注意的是該機并沒有雙外傾垂尾,疑似采用無尾翼氣動布局。
2款疑似垂直起降隱身戰機各有千秋
第一款可以看成中國版F35B垂直起降隱身戰機。美國已經通過F35B證明其技術路線可行,能夠省去大量技術驗證工作。然而,這種技術路線也存在不足。
第一是升力風扇和傳動系統在飛機平飛時屬于死重。以F35B為例,僅升力風扇(約1361公斤)和傳動系統重量就高達2噸左右。
第二是升力風扇和傳動系統還占據寶貴的機體空間。據了解,F35A的內油航程約2220公里,而F35B內油航程僅1670公里。
第三是整套動力系統遠比單臺渦扇發動機復雜很多,對材料技術、加工精度要求極端苛刻。據了解,在實際運行過程中,F35B需要傳輸高達21MW的功率給對轉風扇,相當于一艘4000噸級驅逐艦的推進功率。這相當于把原本需要一艘驅逐艦那么大才能裝進去的機械傳動系統濃縮成可以裝進F35B那么小的傳動系統,堪稱工業奇跡!
第四是動力系統或許復雜導致故障率遠超普通固定翼戰機。英國《泰晤士報》曾報道稱,F35B的可出動率低的驚人,90%的戰機都處于因為各種故障停飛的狀態。普通固定翼戰機可出動率一般達到60%以上,而F35B僅為10%。
第二款疑似采用雙發串聯設計。根據照片僅能看出該機由前置發動機提供升力,平飛時前置發動機通過將噴口向后轉,同樣能夠為戰機提供平飛動力,因此平飛時,前置發動機并不會成為死重。至于后置發動機有沒有提供升力,僅通過照片尚無法確定。
第二款似乎采用無尾翼設計,那么它的側面雷達反射截面將遠低于第五代戰斗機。合理推測該機屬于第六代戰斗機,技術優越性高于第一款。
相比第一款,第二款動力系統復雜度大大降低了,起碼上去了升力風扇和超高功率密度傳動系統。系統復雜度大大降低了,理論上更不容易出故障。然而第二款設計新穎,沒有任何案例可以借鑒,研制過程中需要做更多技術驗證工作。
目前尚不確定第二款垂直起降戰機是否屬于淘汰方案,但可以肯定我國一直在研制垂直起降戰機。2023年成飛就曾申請了一項垂直起降戰機專利,說明我國一直在研制垂直起降戰機。
綜上所述,第一款垂直起降戰機相當于中國版F35B,存在死重較大的先天不足,第二款垂直起降戰機憑借獨特的“雙發串聯”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了死重問題,并降低了動力系統復雜度,讓垂直起降戰機擁有更大的有效載荷,同時還大幅度降低了故障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