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每至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便會被梅雨的輕柔面紗所籠罩,帶來一段獨特的氣候時段。
在民間關于梅雨,還有“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曬死牛”的說法,那么今年的梅雨何時拉開帷幕,是早是晚,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哪些影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么是入梅?
入梅,又稱“入霉”“進梅”,標志著梅雨期的開端。梅雨期間,氣候特點鮮明。這段時間,長江中下游地區仿佛被濕漉漉的水汽包裹,降雨頻繁,空氣濕度居高不下,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故而又有“霉雨”之稱。
又因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梅雨”“黃梅雨”之名也由此而來。連綿的陰雨、時隱時現的陽光,共同構成了梅雨季獨特的氣候畫卷。那何時入梅呢?
在傳統歷法中,入梅的確定巧妙地融合了節氣與干支紀日。
以芒種日的第一個丙日作為入梅日期,如果芒種日恰逢丙日,那芒種日便為入梅日。
例如,2025年芒種是6月5日,芒種后的第二天6月6日為“丙午日”,天干為“丙” ,所以今年入梅時間是6月6日,農歷五月十一。
“早入梅,雨不愁,晚入梅,曬死牛”,是什么意思?
這句農諺也是古人長期觀察自然、總結經驗的結晶。早入梅,意味著雨季提前到來,充沛的降水能夠及時滋潤農田,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農民無需為莊稼的灌溉發愁,預示著豐收的希望。
而晚入梅時,往往前期干旱少雨,土壤墑情差。如果此時梅雨季姍姍來遲,農作物在生長關鍵期缺水,可能會遭受旱災威脅,甚至出現“曬死牛”這樣夸張表述下所反映的嚴重干旱情況,影響糧食收成。
這句農諺雖然質樸,卻深刻揭示了入梅時間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系。
今年入梅:時間與早晚的研判
按照推算,今年6月6日入梅,比近十年平均入梅時間(6月10日左右)早了差不多4天,堪稱11年以來最早入梅的年份。因此根據農諺來看,今年入梅比較早,降雨可能比較充足。
然而,現在氣象學上對入梅有更嚴格的標準了,不同地方入梅的時間早晚也不同。比如在江蘇、上海、安徽等地預計6月中旬陸續入梅,浙江甚至可能更早,6月9日左右就入梅。
不過,也有不同觀點認為,江淮地區大概在6月16日左右入梅,江南地區要晚一點,在6月18日前后,湖北東部、湖南北部可能得到6月20日才入梅。具體時間,還是要以當地氣象局發布的為準。
氣象專家分析,今年春天天氣變化大,赤道太平洋出現的弱拉尼娜現象,影響了副熱帶高壓的移動,進而導致有些地方入梅時間出現異常。這種氣候現象的變化,再次提醒我們氣候變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入梅時間的早晚,不僅關乎農業生產,還對我們的生活有著諸多影響。早入梅可能讓防汛工作提前面臨壓力,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河道疏通、排水設施檢查等準備;
而晚入梅則可能導致干旱預警,提醒我們節約用水,關注農作物抗旱。特別是今年的氣候特點有點異常,部分地區還沒有入梅,就已經常常陰雨不斷,甚至出現大的暴雨。
而有的地方,卻出現長時間的干旱。也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所以農民也要引起重視,多關注天氣的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