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上甘嶺,上甘嶺,山削三尺,血浸焦土。
坑道如鐵,脊梁似鋼,炮火犁平嶺,英雄立成峰。
這里有著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著無數隱姓埋名的英雄人物。
.上甘嶺的戰神
人們常常會說一個詞,叫做無名英雄。
比如在北京的西山公園,就有一座無名英雄廣場,廣場上立著一面無名英雄紀念碑,在成都的人民公園里,也有一座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同樣俗稱為無名英雄紀念碑。
事實上,在歷史上,諸多的戰爭之中,能夠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
比如抗美援朝中,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參戰的志愿軍士兵高達4.3萬人,而陣亡的志愿軍將士高達1.15萬人,近乎三分之一的參戰將士陣亡。
但是說起上甘嶺戰役,真正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戰斗英雄,大概也只有進入課本中的那些人,比如黃繼光等英雄模范。
其實陣亡的這一萬多人和參戰四萬多人,誰又不是戰斗英雄呢?
雖然大家都是英雄,都為了這場戰役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但其中大多數人岌岌無名,其中就有這樣一位堪稱戰神的人物,蔣誠。
他重傷之下仍舊殲敵達400人,可是這么厲害的一位英雄人物,竟然在他從部隊退役之后整整36年的時間里,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功績,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
“隱姓埋名”的英雄
蔣誠退役之后,就回到了老家合川,合川位于重慶,原本是一個小縣城,若說起合川,大概率唯一能叫的響的東西就是合川桃片。
但是在1988年,合川師范學校的校長王爵英,卻意外的發現了這樣一件事和一個人。
王爵英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個歷史學者,
在1988年的時候,王爵英擔任起《合川縣志》的編撰工作,王爵英當時之所以會做這件事,一來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合川人,二來是他覺得這是對于地方歷史保護的一個重要工作。
而王爵英編撰縣志一做就是12年。
想想看,12年的時間,專門編撰一個縣的縣志,那可真的是把合川掘地三尺,能挖掘的大事,名人肯定是都調查的一清二楚。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對本縣歷史非常清楚的學者,竟然也不清楚,合川竟然有一位名叫蔣誠的大英雄。
原來,王教授在調取合川歷史檔案的時候,發現了一份喜報。
這份喜報全名是:《革命軍人立功喜報》,喜報上寫了一段話,大意是一名叫做蔣誠的士兵,因為在上甘嶺戰役中表現特別優秀,所以被記立為一等功。
更讓王教授不解的是,在喜報的背面寫了另外一句話:“退回,部隊查無此人”
這就讓王教授更加搞不清楚狀況了,要知道,這可是一等功,能夠獲得一等功那可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軍隊斷不會搞錯。
那為什么喜報都發到了合川縣,竟然還沒找到這位士兵,還來了個查無此人呢?
原來,這是當年的一個烏龍事件導致的,這份喜報要派發的地址是興隆鄉。
但其實,外人不知道的是,在合川還有一個隆興鄉,興隆鄉和隆興鄉兩個鄉都位于合川,但名字卻剛好相反。
所以,在寄遞喜報的時候,地址填錯了,這才導致原本在三十多年前,就應該寄到蔣誠手里的喜報,在檔案室里塵封了三十多年。
為了弄清楚歷史的真相,王爵英教授親自前往隆興鄉調查事情的原委。
好在,王教授桃李滿天下,若是別人,茫茫人海中可能真的無從下手,但王教授學生眾多,他就把尋找蔣誠的事情拜托給自己的學生幫忙去查。
沒想到,他的一位學生蔣啟鵬看到蔣誠這個名字的時候,當即就呆住了。
原來,蔣啟鵬的哥哥就是蔣誠,經過多方比對信息,最終確認,蔣啟鵬的哥哥就是王教授要找的人,他曾經在三十多年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
蔣誠原名叫做蔣啟高,出生于1928年,小時候,他就跟隨父母務農為生,在民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苦啊,所以蔣誠雖然很努力的幫助父母耕種,但是想要吃飽飯還是很困難。
就這樣,蔣誠一直熬到了21歲的時候,才迎來了生活上的曙光,因為新中國的成立,老百姓的生活開始一天比一天好。
看到共產黨為國為民的真誠,蔣誠也決心為新中國的發展做貢獻,因此,他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不久就報名參軍,而且還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蔣誠。
雖然蔣誠從來沒有對外講述過自己為什么要改名的原因,但弟弟蔣啟鵬卻認為,哥哥改名的原因大概就是忠誠二字。
畢竟新中國成立之后,日子變好了,這樣的好生活來之不易,又怎么能不忠誠呢?
然而,蔣誠這一生,最光輝的時刻毫無疑問就是上甘嶺戰役。
當時,蔣誠擔任機炮連的副班長。
雖然蔣誠參與的戰役眾多,但哪個也沒有上甘嶺戰役的艱難程度高。
當時,美國人為了能夠奪取上甘嶺,可以說傾巢出動,戰爭剛一開始美軍就出動了數百門火炮,幾十兩坦克,及時架飛機,對上甘嶺陣地展開了狂轟濫炸。
密集的炮彈不斷爆炸,毫不夸張的說,這些炸彈完全都能夠把一個山頭給抹平。
能夠在這樣密集的火炮攻擊中活下來的,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原本美軍以為經過這一輪攻擊,上甘嶺戰役可以宣告結束了,但誰能想到,志愿軍士兵的頑強程度遠遠超出了美軍的預期。
哪怕山頭都能被炸平,但志愿軍士兵卻愣是堅持了下來。
惱羞成怒的美軍,此后更是調集了大量的軍隊參與上甘嶺戰役,據統計,為了打贏這場戰役,美軍至少動用了6萬人,300門大炮,170輛坦克,超過3000架飛機。
如此規模的戰役,絕對堪稱絞肉機,所以,當時參加戰役的士兵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蔣誠,來到上甘嶺,蔣誠就沒打算活著回去。
1952年11月11日的時候,蔣誠所在的部隊展開了反攻,目標是奪回537.7高地。
而蔣誠作為機炮連的副班長,自然是火力壓制的重要力量,當時,蔣誠分到的一架重機槍。
這種重機槍是產自蘇聯,有效射程高達1000米。
戰斗剛一開始,蔣誠就立了大功,他眼看著對方的飛機飛過來,立刻抬起機槍對著天空上掃射。
按理說,機槍想要射落飛機可是相當不容易的,但蔣誠平常的訓練就非常刻苦,是隊伍里少有的神槍手。
因此,一上來竟然就把一架飛機的保護罩給打掉了,雖然沒能擊落敵機,但卻成功的逼退了敵機。
更讓人吃驚的是,第二架飛機的尾翼竟然被蔣誠給擊中,直接墜毀。
原本占據制空權的美軍沒想到竟然被蔣誠一個人給打跑了,這簡直是奇跡。
不過,蔣誠的戰績很快也暴露了他的位置。
美軍很快就鎖定了蔣誠,只聽見轟的一聲,炮彈在蔣誠身旁炸響,雖然爆炸沒有炸傷蔣誠,但炮彈的碎卻劃破了蔣誠的肚子,幾乎讓他昏厥過去。
如此重傷的情況下,卻根本沒讓蔣誠退縮,他早就做好犧牲的打算,只要還能堅持,他絕不會輕易的離開戰場。
他簡單的處理了傷口之后,繼續射擊。
一直打到了這場戰斗結束,才在戰友的幫助下去醫院治療。
等到蔣誠出院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1953年,雖然蔣誠當時還沒有完全康復,但是躍躍欲試的他還是堅持返回戰斗崗位。
一直到上甘嶺戰役結束,蔣誠至少殲滅超過400人,再加上受傷前擊傷敵機一架,擊落敵機一架,這份成績單實打實的第一流的水平。
關鍵的是,這還是在蔣誠受傷的情況下取得的,若是他沒有受傷,恐怕戰績還要好的多。
正因為蔣誠的戰績太過出色,他才被授予了一等功。
不過對于這些光榮歷史,蔣誠并不愿主動提及,他認為只有踏踏實實的干好工作,才是正途。
戰爭結束后,蔣誠對于自己的戰斗事跡只字不提,若不是幾十年后王爵英找到了喜報,恐怕這段歷史就將永遠塵封在檔案室中。
事實上,在上甘嶺戰役中,乃至于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像蔣誠這樣的無名英雄還有很多很多。
正是因為這些無名英雄的努力,才換得現在的太平生活,這些人雖然不為人知,但卻絕對值得尊敬!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