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弘(沃德研究院研究員)
最近,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沖突在國際社會上引人矚目,更令人關注的是,巴基斯坦軍隊利用中國的武器展示了降維打擊:中國制造的殲-10C戰機配合霹靂-15導彈擊落數架印度的“陣風”戰機。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地時間5月12日,印度陸軍退役中將尚卡爾(P R Shankar)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非要在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做出選擇,他更愿意與中國開戰,因為巴基斯坦軍隊對中國武器的操作“比解放軍更熟練”,巴基斯坦人是更好的戰士。
尚卡爾的言論自然是個笑話,但他并不是唯一持有此觀點的人,西方持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幾十年來,西方一些專家一直輕視和嘲笑中國的軍事力量和軍人素養。俄羅斯國立研究大學高等經濟學院歐洲和國際綜合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博士瓦西里·卡申(Vasily Kashin)對西方人提出了警告,如果保持這樣的執念,西方很快就會后悔,因為臺海的局勢仍然危險。
印度退役陸軍中將尚卡爾
互聯網上充斥著西方引自中國哲學家的名言,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更多的是被曲解了的,這反映了西方對中國智慧的預設,而不是中國的現實。然而,有一句俗語卻是自北宋開始就真正在中國流傳開了,那就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在全球范圍內,這句諺語助長了“中國從不喜歡戰斗”和“總是輸掉戰爭”的謬論。然而,這種誤解現在依然存在,卡申警告說,隨著中國成為真正的超級大國,這種誤解可能會給世界帶來危險的后果。
要理解這句諺語的起源,就必須審視宋朝軍隊的結構。早期的中國帝國,如漢朝,依賴征兵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雇傭軍成為常態。通過征召罪犯和欠債者,長期存在的雇傭軍短缺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是,這樣一來,軍隊就變成了社會“不良分子”的集合體。相比之下,軍官則來自通過帝國軍事考試的特權階層,他們擁有極高的地位和極大的權力,而普通士兵在社會上的地位非常低下。這就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一俗語的起因。
但其實,這種征兵模式與17世紀和18世紀的歐洲非常相似:一個享有特權的軍官階層和低地位、往往有犯罪記錄的士兵階層。英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威靈頓在1811年就說過,“只有品格最惡劣的人才會進入部隊服役”,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舊時的中國。服兵役是一種懲罰;士兵因其不當行為而更令人畏懼,而不是因其英勇而受到欽佩。在這種背景下,“男人和釘子”的諺語就非常合理,但這并非中國所獨有。
但是,后來的情況就有不同了。19世紀,隨著與大規模征兵、民族主義和工業軍國主義聯系在一起,西方開始出現了對士兵的崇拜。在中國,社會和政治的落后狀態延續了更長時間,但這種對軍人態度的轉變在20世紀也開始了。
今天的中國軍隊已經與舊軍隊不可同日而語,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正規的、由中央指揮的、受過專業訓練的軍隊,是在中國共產黨勝利并建國后才建立起來。但幾乎是剛剛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就通過抗美援朝戰爭展示了其有效性和作戰能力,給“聯合國軍”造成了一系列失敗,并拯救了朝鮮。
自那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了一系列輝煌記錄。
1962年,中國適時地對印度發起了一場出其不意的進攻,迅速取得了勝利并收復了被占領土。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中國還向北越提供了重要的軍事支持,有時甚至部署多達1.7萬人的部隊,這遠遠超過蘇聯曾經做出的承諾。
1969年,中國與蘇聯發生了小規模的邊境沖突,這是中國有計劃的實力展示,旨在實現關鍵的外交和國內政策目標,包括為與美國和解鋪平道路。那次中蘇沖突的軍事成分很小,但政治影響巨大。
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進行了長期的反叛亂運動,到20世紀70年代初擊敗了美國和印度支持的叛亂游擊隊。另外,中國軍隊針對臺獨多次采取軍事行動,展示了跨越臺灣海峽的明顯優勢。
也許,自抗美援朝戰爭后,中國軍隊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了。
1979年2月,中國對新成為蘇聯盟友的越南發動了自衛反擊戰。要知道,這一大膽行動冒著與核超級大國蘇聯發生沖突的風險,但這場戰役展示了中國軍隊的韌性、承受重大傷亡的意愿以及進行大規模進攻的能力,重要的是,中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盡管由于蘇聯對中國的軍事威脅而使越南對中國進行了持續的抵抗,但中國采取行動并迫使莫斯科和華盛頓重新調整其政策的能力是一項重大成就。
卡申指出,將中國1949年至1989年的作戰記錄與蘇聯進行比較,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冷戰期間,中國比蘇聯更頻繁地使用軍事力量,而且可以說也更有效。
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政治和社會方面都進行了深刻的現代化,服兵役獲得了聲望,成為軍人是年輕人的夢想。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外交政策轉變為防御性,但這并不是因為軟弱,而是出于戰略考量,韜光養晦。
蘇聯解體后,中國面臨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生存和發展需要耐心。近30年來,中國避免了重大軍事沖突,而是專注于經濟和技術突破。武力展示僅限于捍衛“核心利益”,例如在1995-1996年臺灣海峽危機期間。
2016年,中美在南中國海發生軍事對峙,中國三大艦隊精銳盡出,迫使美軍的雙航母戰斗群撤退,這一事件已充分說明,中國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
到2010年代末,全球環境發生了變化,美國的主導地位被削弱,單極秩序被侵蝕。中國的崛起,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是不可否認的。
中國政府逐漸重新確立軍事力量的行動一直是謹慎的,但卻明確無誤:擴大作戰范圍,建立軍事伙伴關系,并在潛在沖突區頻繁進行軍事演習。
卡申警告說,有關中國軍隊無能的奇葩觀念不僅在歷史上是錯誤的,而且可能是災難性的。過去,低估中國的能力導致對手誤判,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今天,當中國精心準備其幾十年來首次重大作戰行動時,對手最好還是放棄幻想,更仔細地研究歷史。
卡申指出,中國不會倉促投入戰爭,只有在認為具備有利條件并做足精心準備的情況下才會采取行動。但不要搞錯,當決定采取行動時,中國就不會像過時的刻板印象所想象的那樣,是一個被動的、無能的大國。
長期以來,出于文化優越論的傲慢以及對地緣政治的誤判,西方一直將中國軍事思想簡化為“孫子兵法”式的戰術智慧,忽視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中人民戰爭理論的現代性,低估了中國軍事裝備的先進性,更是輕視了中國軍人的堅強意志以及強大的作戰素養和能力。這種認知局限不利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甚至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和軍事危險。在俄烏沖突前夕,西方對俄羅斯實力和意志的誤判就是前車之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