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原創話劇《買河村的七月》,以黃河灘區搬遷為背景,在敘事與舞臺呈現上實現多重突破和創新。
命名哲學:在動詞中重構人與河的關系。“買河村”的命名突破傳統鄉村寫實慣性,以動詞“買”構建雙重隱喻——表層是先民“逐水而居”的生存智慧,深層是當代人“以契約精神重構家園”的時代命題。劇中借村史傳說將黃河改道轉化為“人定勝天”的文化符號,與“房臺文化”形成互文——村民用六年循環墊臺對抗水患,恰似“買河”行為的當代演繹。林七月的名字嵌入時間維度,既指涉黃河汛期的自然屬性,更象征搬遷變革的關鍵節點,使個體命運與大河文明同頻共振。
青年視角:在代際碰撞中激活鄉村未來。26歲的代理校長林七月作為“破局者”,以知識精英與鄉村后代的雙重身份解構傳統權威。劇中通過三組對比凸顯其現代性——用衛星數據反駁四叔的經驗主義,以“丈量未來”質疑村長的保守主義,在咖啡吧與古戲臺的文化博弈中主張“先有眼界才有出路”。當她深夜在黑板上繪制集約化種植圖時,沾滿粉筆灰的指尖成為“知識改變命運”的具象符號,使青年形象超越熱血奉獻,成為文化轉型的思考者。
沖突美學:日常褶皺里的微觀權力博弈。該劇摒棄“惡人式沖突”,將政策落地轉化為柴米油鹽的煙火博弈。“基點測量”之爭中,村長的“坡底基點”代表底層生存邏輯,七月的“平均高度”遵循行政規劃,肖朗的“衛星數據”指向生態戰略,三重邏輯碰撞源自不同維度的生存訴求。“河對岸土地歸屬”的協商場景,以百年地契與現代法理的對峙,升華為“自然之力與契約精神”的哲學對話,最終通過奶奶“種好自家地”的樸素智慧完成情感超越。
旋轉舞臺:流動的時空容器。旋轉舞臺成為視覺核心——第一幕村民大會與河對岸談判的空間切換,直觀呈現利益博弈;第二幕廚房與辦公室的交替,暗示基層治理的公私邊界。背景鏡像裝置循環播放黃河四季影像,與實體道具形成虛實對照,當舊村房梁木與新社區沙盤并置時,舞臺完成從“物理搬遷”到“精神重建”的轉譯,成為承載鄉村記憶的時空容器。
文化再生:在廢墟上種植現代性。該劇以“拆解—重構”策略處理鄉愁——激光儀掃描土坯房時,三大爺嘆息手工推槽失傳,七月卻提議將速生木加工為貓爬架;古戲臺與咖啡吧在旋轉舞臺交替上演,傳統戲曲與爵士樂形成文化碰撞。這種對“房臺文化”的現代轉譯,暗合“傳統的發明”理論,既保留“蔬菜味”的鄉土肌理,又注入“咖啡香”的現代氣息,實現從懷舊到發展的敘事升維。
群像雕刻:方言土語中的眾生百態。劇中人物語言充滿地域質感——村長的“搬遷有錢的事兒”透著基層務實,四叔的“四書五經不如一畝地”盡顯老派保守,小蘭的“一舉手兩票”則帶著新生代幽默。村民大會上織毛衣的嬸子、逗鳥的大爺、哺乳的母親,每個小動作都在訴說對搬遷的態度,當孕婦小蘭以“雙票論”發聲時,鄉村治理中的“她力量”被悄然激活,構成鮮活的當代鄉村圖鑒。
敘事策略:輕喜劇中的嚴肅叩問。“萬花筒式敘事”實現三重平衡——測量糾紛中插入“拍馬溜須”的插科打諢,使政策討論充滿喜劇張力;用“泡濃茶”細節折射基層人際微妙,以“貓爬架制作”展現產業轉型微觀實踐;現實搬遷與古代治水“戲中戲”交織,當河工喊出“這不是水患,是人患”時,古今改革者精神譜系悄然接通,消解了主旋律的說教感。
開放結局:在等待中書寫鄉村可能。劇終的“等待”具有三重隱喻——物理層面指向土地歸屬爭議,精神層面象征鄉村振興的陣痛,哲學層面暗合“向死而生”的存在命題。七月自任“發展組組長”打破“功成身退”套路,背景中留白的“未來規劃圖”暗示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旋轉舞臺停止時,老槐樹剪影與黃河方向的凝視形成閉環,邀請觀眾共同思考:當推土機與古戲臺并存,咖啡香混著包子煙火,鄉村的未來該如何書寫?(文/李恒昌)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