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常力強
近兩年,云南省宣威市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依托,堅持生豬穩產保供總基調,立足宣威市生豬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按照“養好豬、做好腿、富裕千萬家”的總體思路,聚焦打通供應鏈、育強加工鏈、延伸價值鏈、做優服務鏈、完善聯結鏈,深入推進良種繁育高端化、生豬養殖標準化、火腿加工精深化、生產過程綠色化。通過構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服務”的全產業鏈,產業園不僅讓宣威火腿這一百年老字號煥發出新活力,更帶動20余萬人就近就業,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產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在宣威,千家萬戶幾乎都有養殖生豬和做火腿的傳統。為了讓農戶從火腿產業得到更多收益,宣威市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以來,著力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適度規模養殖為主體、家庭農場為補充的現代養殖體系,加快現有規模化養殖場改造提升,完善養殖場自動飲水、自動通風、自動給料、自動清糞和監控設施設備,促進每個養殖環節降本增效。2024年,改造提升云南神農宣威豬業、宣威德康生豬養殖、宣威市祥強農業等生豬養殖公司10萬頭仔豬擴繁場5個、改造提升中小規模養殖場150個,并推動建成2個萬頭標準化豬場。
據宣威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股股長余仕飛介紹,產業園培育出國內首個專門用于火腿加工的“宣和豬”品種,并依托龍頭企業、基層社、綜合服務中心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和小農戶提供動物防疫、獸醫獸藥、養殖糞污處理、品牌營銷、金融保險、信貸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公益性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全市建成1038個規模化養殖場,生豬年出欄量達300多萬頭。參與生豬養殖的農戶有21.8萬戶,占到總農戶數的66%。
有了優質原料保障,產業園大力推動火腿加工產業發展,引進老浦家、稻香園等16戶企業建設火腿精深加工項目,支持火腿加工企業、生豬屠宰企業技改升級,開發龍骨、梅肉、肋排等不同品種規格的精細分割產品。依托四川德康集團,推動年生豬屠宰加工100萬頭項目建設,并以火腿加工區為核心,建成冷鏈物流基地,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和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為支撐的三級冷鏈物流節點設施網絡。目前,園內農產品冷庫總庫容12萬立方米,冷庫容量達3萬噸,龍頭企業年火腿生產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只以上,肉制品25萬噸以上,預制菜品5000噸以上。全市32家火腿加工企業,布局火腿餅生產車間、熟食生產車間、生食生產車間等系統化的生產線,常年可提供就業崗位上萬個。
宣威市曾是云南省勞務輸出大縣。如今,隨著火腿產業鏈的延伸,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在家鄉就業創業。格宜鎮翠花村養殖戶段志興現在養殖100多頭生豬,從傳統農民變成專業大戶。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模式,讓宣威一個個農村從“空心村”逐漸變為“產業村”。在東山火石盆火腿莊園,游客不僅能體驗火腿腌制工藝,還能品嘗火腿宴、入住特色民宿,帶動周邊200余名村民從事餐飲、旅游服務。
同時,宣威火腿企業通過各大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僅浦記火腿公司線上銷售團隊就有50余人,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全市布局的200余家體驗店和3000余名銷售代理,讓宣威火腿走進北京、上海等20多個大中城市,也帶動了當地就業。
產業園還以火腿為媒,推動“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發展,不僅激活了農村閑置資源,更促進了民族團結。在普立老廠火腿莊園,彝族、回族、苗族群眾共同參與養殖、加工和旅游服務,形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