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已至,送走天南海北的客商,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廠街鄉的枇杷樹進入了一年中的關鍵管護期,3000余畝枇杷林從山腰向山腳延伸,一片綠意盎然。走進楊柳樹村明興枇杷種植家庭農場,當地群眾穿梭林間修剪枝條,處處涌動著蓬勃生機。
千畝枇杷園 供圖
“今年是我們近十年來最高產的一年,超過20噸。而且果子大、水分足,糖度普遍超14.5度。”明興枇杷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正明笑容燦爛地說,由于管理到位,加上雨水充足,今年又是枇杷的豐收年。“還不到四月,我家的枇杷就已銷售一空,每天都有來自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訂單,枇杷供不應求。”
王正明家的優質枇杷 劉宇丹 攝
廠街鄉枇杷產業發展歷史悠久,明末清初楊柳樹村就有種植枇杷的歷史。“我們村的老品種樹形高大、果肉鮮嫩、酸甜適中,在方圓百里頗有名氣,有著‘枇杷之鄉’的稱號。”王正明驕傲地說。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由于缺乏管理技術,加上品種老化等原因,楊柳樹村的枇杷產業一落千丈,群眾收益日益下滑,連綿起伏的山頭荒無人煙。
改變源自2010年,正當村內干部一籌莫展之際,敢闖敢拼的王正明帶頭引進果型碩大、肉質細膩的“大五星”優質枇杷品種,為楊柳樹村枇杷產業轉型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第一次種植新品種,經驗不足、技術不專業,當時只是抱著試試的態度,沒想到第一次就有收益了。”王正明回憶道。作為第一批黨員示范戶,首次在自家荒地種上了30畝的“大五星”枇杷。
“大面積修枝剪葉,保證光照每天不少于10小時……”田間地頭,王正明正教授農戶管護知識。2016年,王正明成立家庭農場,以“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高質量發展訂單枇杷種植產業。2023年2月,明興枇杷種植家庭農場入選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名單,如今已帶動超過186戶農戶種植枇杷。在3至4月枇杷豐收時期,每天招收務工村民6至8人,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農業增效。
傳授套袋方法 劉宇丹 攝
近年來,楊柳樹村瞄準特色林果經濟,進一步盤活荒山資源,通過“帶頭領種、黨員試種、群眾跟種”的方式,摸索出一條“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示范戶+農戶”的枇杷種銷模式。2000余畝標準化枇杷種植基地綿延不絕,預計年產優質“大五星”枇杷15余萬公斤,產值達300多萬元。
“今年我還嘗試種植了甜度更高、坐果率更高的‘白玉’品種,已經有江蘇的收購商前來問詢,并表示有合作意愿。如果效果好,我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周邊村落一起種植。”王正明說。
山風掠過枇杷林,送來陣陣清香。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山鄉正將甜蜜的果實釀成多彩的生活。接下來,廠街鄉將立足生態資源等優勢,不斷深化枇杷生態產業示范區建設,推動枇杷產業提質增量,促進生態與產業融合共進、雙向發展,成為永平縣越來越多“土特產”走出大山的“金字招牌”。
云報全媒體記者 劉宇丹 秦蒙琳 李麗 段蘇航 趙麗槐 永平縣融媒體中心 李四紅 楊繼紅
責任編輯 李鴻睿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陳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