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60名(組)同志被授予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239名(組)同志被授予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
發布公告
來自云南省大理州的
李伯藩 李桂科 楊云焱
獲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讓我們為他們的突出事跡
點贊喝彩!
小布帶你一起來重溫
他們的故事↓
李伯藩:扎根大山六十載的“蒼生大醫”
“只要還能走,我就要為病人看病。”
84歲的李伯藩是賓川縣中醫醫院名譽院長,也是患者口中的“在世華佗”。他出身中醫世家,1963年主動請纓到偏遠的拉烏彝族鄉創建衛生院,在不通公路的年代,他背著藥箱翻山越嶺,用十年青春為山區群眾筑起健康屏障。1982年,他牽頭成立賓川縣中醫醫院,從18名職工、幾間平房起步,將醫院發展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退而不休,義診十八載
退休后,李伯藩婉拒高薪邀請,在家中開設“義診工作室”。每天清晨,求醫者便在他家門口排起長隊,患者來自全國乃至海外。他堅持“只開方不賣藥”,累計為近百萬患者免費診療,若按市場價計算,節省的診療費超3000萬元。面對榮譽,他淡然道:“國家給的退休金夠用了,醫生的天職是救人。”
醫者仁心,代代相傳
李伯藩培養的百余名中醫骨干遍布云南,他常教導學生:“病人是最好的老師。”如今,他仍每天工作近10小時,用行動踐行著“醫者父母心”的誓言。
李桂科:與麻風病斗爭42年的“生命擺渡人”
“我要治好你們的病,更要讓你們活得有尊嚴。”
1981年,24歲的李桂科走進與世隔絕的山石屏麻風院。面對患者潰爛的肢體和絕望的眼神,他暗下決心:不僅要治病,更要治心。經過十年努力,他帶領團隊治愈了245名患者,使洱源縣麻風患病率從萬分之27.3降至萬分之0.067。
從“麻風村”到“幸福村”
患者康復后,李桂科選擇留下。他幫村民修路、通電、建學校,甚至當起“代課老師”,讓21個孩子走出大山,其中6人考上大學。他照顧孤寡老人,為逝者掃墓,用42年陪伴讓“麻風村”蛻變為全國文明村。2014年,山石屏村摘掉“麻風”帽子,更名為“幸福村”。
退休不褪色,初心如磐
如今,67歲的李桂科仍奔走在鄉村振興一線。他籌建麻風歷史博物館,規劃康養旅游項目,立志將山石屏打造成“銘黨恩、跟黨走”的教育基地。他說:“只要還能動,就要讓村民的生活更幸福。”
楊云焱:95后“誠信擔當”撐起風雨飄搖的家
“姐姐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24歲的楊云焱是祥云縣最年輕的道德模范。2017年,姐姐、姐夫因意外去世,母親也因病離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和近百萬元債務。她毅然扛起家庭重擔,白天做工程資料員,晚上兼職家教和平面設計,最多時一天打5份工,每天僅睡3小時。
“債務不清,誓不罷休”
面對巨額債務,楊云焱婉拒社會捐助,制定還款計劃表,用三年時間償還大部分欠款。她省吃儉用,卻為孩子報名興趣班,說:“再苦不能苦教育。”2020年,她考入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邊讀書邊創業,成立心理咨詢公司,幫助更多困境中的家庭。
“器官捐獻,讓生命延續”
生活好轉后,楊云焱加入志愿服務隊,并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她說:“曾經無數人幫我撐傘,如今我要為別人遮風擋雨。”
李伯藩、李桂科、楊云焱,三位來自大理的普通人,用一生踐行著“醫者仁心”“大愛無疆”“一諾千金”的承諾。他們的故事如三道茶般品之回甘,詮釋著道德的力量與溫度。
讓我們向榜樣致敬
讓美德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來源:“大理發布”微信公眾號、中國文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