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長治久安,人壽年豐”的美好愿景化作嶄新縣名,長豐縣由此誕生。建縣伊始,面臨著水利“先天不足”的困局,農業收成“靠天吃飯”。六十載風雨兼程,長豐水利事業從一窮二白走向現代化治水體系,星羅棋布的大小河渠庫壩,為糧食安全筑牢了根基。
吳店電灌站外景。杜剛攝
近段時間,雙墩鎮吳店灌區的三級電灌站馬力全開,轟鳴聲中,汩汩清流“爬坡而行”,順渠奔涌入田進塘,為即將到來的夏種提引儲備水源,潤澤萬畝良田。“通過雙墩水利所三級電站提升,將水引至金壩村各個塘壩,等到麥收后就可放水插秧。”雙墩鎮金壩村黨總支副書記陳超如是說,“現在用水真的很方便,種地更輕松了。”
現在這份提水灌溉的“紅利”,在長豐建縣后很長時期 ,曾是遙不可及的奢望。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的特殊地貌,造就了長豐縣“十年九旱”的用水困境。全縣157萬畝耕地,年平均降雨量僅952.1毫米,耕作層土壤平均厚度不足15厘米,加之水利設施匱乏,讓這片土地長期在旱澇之間艱難“喘息”。
龍門寺水庫引水渠道。杜剛攝
每逢農忙,水便牽動千家萬戶的“神經”。渠道不暢、水量不足,讓村民們不得不為“爭水”而焦慮,深深烙在幾代長豐人的記憶里。“早年間,水道窄而小,堵又塞,水路不暢。”今年59歲的下塘鎮萬崗社區原黨總支書記葛禮宏說,每遇放水栽秧時節,群眾“搶水”時有發生,甚至發生沖突。
面對用水之困,長豐人打響了水利建設攻堅戰。從1966年到1970年,瓦東干渠的續建工程拉開帷幕;1968年,滁河干渠通水,將淠史杭之水引入長豐。此后一座座水庫星羅棋布長豐大地,一條條渠道蜿蜒伸展,構筑起覆蓋全縣的水利網絡。“現在每年引水約有6000萬立方米,可以直接灌溉全縣大半良田,有效保障全縣的糧食生產。”長豐縣瓦東干渠管理分局秦廣才表示。
天藍水清的羅集水庫。杜剛攝
始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吳店灌區,因設備老化、渠道滲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灌溉需求。2023年,隨著“三達標一美麗”工程建設,對一、二、三級電灌站及渠道進行全面升級改造。“較以前相比,電站灌溉面積從2.2萬畝提升到4.5萬畝,灌溉能力實現質的飛躍。”長豐縣雙墩水利服務所任杰坦言。
從傳統水利邁向現代水利,長豐縣在全省率先打造了一批數字化示范工程。走進莊墓電灌站中控室,24小時運行的智能監控系統實時顯示著提水流量、設備狀態等關鍵數據,實現了從人工操作到遠程自動化管理的跨越。“現在提水灌溉流量、水泵啟動關閉等數據都可以實時監控,全站實現了自動化管理。”長豐縣莊墓電灌站一站機房組長李電政介紹。
莊墓電灌站總裝機容量8000多千瓦,主要服務于羅塘、水湖兩個鄉鎮的14.6萬畝農業灌溉。隨著黃花山分干渠整治取得實效,眼下莊墓電灌站又肩負起“西水東調”的提水重任。
據周向陽介紹,建縣以來,長豐對滁河干渠、瓦東干渠進行續建,以“長藤結瓜”方式建設反調節水庫、國營及集體小型電灌站,新續建中小水庫百余座、中小型電灌站200余座,開挖當家塘壩萬余座,初步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的治水用水體系,為“糧安長豐”奠定了良好基礎。(杜剛 周青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