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宗趙擴 慶元元年 (公元 1195年),七旬老翁陸游拆開兩角尖尖的粽子,碧綠的箬葉里,糯米裹著赤豆,恰似他褶皺的手掌緊握著未涼的熱血。在這個被金人鐵蹄踏碎的端午,傳統(tǒng)民俗的情節(jié),勾起家國憂思的痛切,詩人飽含憂國憂民之情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詩記錄的不僅是端午節(jié)的日程,更是文明存續(xù)的密碼——在艾煙繚繞中,在粽香彌漫處,被戰(zhàn)爭撕碎的文化基因正悄然重組。
首聯(lián)“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開篇以"忽"字破題,讓山居歲月在石榴花的驟然盛放中驚醒。看似寫榴花綻放的驚艷,實則透出隱居閑適中時不我待的焦灼。
頷聯(lián)“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以"分兩髻"、"著危冠"的工筆描繪風俗,形象地展現(xiàn)了宋代端午將粽子捆扎成雙鬟少女狀,艾草化作士人冠冕的立體風俗圖。雙髻粽"生動再現(xiàn)宋代粽子造型,"艾冠"記載古人冠插艾葉的防疫智慧。
頸聯(lián)“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揭示端午采藥傳統(tǒng),就連老邁的詩人也參與民俗活動。在"點丹"時,朱砂既點在羸弱之軀,也點在破碎山河之上。既是遵循古禮,更是對生命延續(xù)的本能渴望。
尾聯(lián)“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當詩人放下采藥的竹簍,轉(zhuǎn)向盛滿菖蒲酒的杯盤,杯盤間的片刻歡愉,恰是對壯志未酬的暫時逃離。這"一笑"中實含苦澀,這是妥協(xié)還是超越?
全詩四句皆用工筆白描,詩中有畫、畫中含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堪稱宋代端午風俗畫的詩化呈現(xi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