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修明札記資深讀者:點擊上方「修明札記」→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文 | 修明
微信公眾號死了!微信團隊為了流量,東施效顰,將微信公眾號變成了第二個今日頭條,喪失自己的特色,微信公眾號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運營這樣的公眾號,已無意義。
常看我的讀者會發現,我更新的頻率越來越少了,不只是我,身邊很多大V都不更新了。我們發現,無論我們怎么努力、寫多少文章,粉絲都不上漲了,不僅不上漲,粉絲還在不斷下降,文章的閱讀量和轉化率也在不斷下跌。
很多機構大號,轉化率甚至不到1%(如500萬粉絲的號,1篇頭條閱讀力不到5萬),連正和島那樣的大號,流量都在不斷下跌,進入慢性死亡的階段。
20萬粉絲的號,以前平均能有2萬多閱讀,現在1萬都不到,評論區也全是陌生的讀者,老讀者似乎一夜之間消失了。
很多讀者也發現,不知怎么的,他們在首頁越來越難刷到自己關注的博主,只能刷到一些營銷號和來路不明的文章,自己要費好大勁,才能找到關注的作者列表。
作者、讀者們的感受不是錯覺,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2023年開始,微信公眾號開始學習今日頭條,把流量收歸平臺。以前的微信公眾號,核心機制是作者-讀者,讀者通過關注作者來閱讀文章,整個公號,是一個個作者組成的同心圓構成。
那時的公號,你粉絲多,閱讀量就高,轉化率取決于博主對粉絲群體的運營,你運營的好,寫的文章貼合讀者,轉化率就高,也更容易把讀者引入私域(如微信群和知識星球)。
那時的公號,完全以作者為中心,作者和讀者積累了深厚的感情,讀者看公號,不是光關注文章,也是關注人。一個有一定積累的大號,即使不寫熱點,寫寫生活和隨筆,閱讀量也很高,因為讀者信任這個博主,愿意看他的分享。
正因為以作者為中心的機制,很多博主運營公號,不光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交朋友,他們依靠公號組建了自己的圈子,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我很多線下的好朋友,就都是自己的讀者。
曾經的微信公眾號是那么輝煌,直到微信團隊決定修改機制,也許,他們嫉妒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流量,片面認為流量高就是好,全然不顧微信公眾號巨大的影響力,良好的內容生態和給微信帶來的凝聚力和黏性。
我也在互聯網團隊待過,深知大廠員工在乎什么,大廠最在乎的就是績效,績效往往以數字的形式顯現,互聯網人都有這個特點,他們不看重人的判斷,只看重短期的數字。
現在行情不好,任何流量或利潤下跌的產品,在公司內部都會被質疑。而被質疑的團隊,大概率被優化。
微信團隊很可能在績效壓力下被迫對產品進行變革,哪怕這個改革長期是損害產品和公司的。
促進他們改革的,是短視頻的崛起,讀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抖音、快手的普及一定會搶走一部分注意力,肯定有一部分讀者,不再看公號,而是把更多時間花在了抖音。
這本是行業的正常趨勢,但微信團隊肯定如臨大敵,他們看著不斷下跌的流量,只能采取斷然措施。
他們的辦法,就是效仿今日頭條和抖音,把流量從作者手中搶走,讓算法和平臺決定流量的分發。
從2023年開始,微信公眾號的機制大變,并到今年登峰造極,以前的公號,主要靠轉發,即通過微信群和朋友圈傳播,本質是社交的延伸,但如今的公眾號,流量全靠算法分發,轉發的作用越來越小。
很多小號,前面幾篇文章還幾十、幾百閱讀量,突然下一篇十萬加,打開一看,分享只有兩三百,流量幾乎全是系統推薦獲得。很多小號,一篇爆文的流量,90%以上來自推薦。
一個賬號要有流量,他要做的不再是鎖定、取悅自己的粉絲群體,而是琢磨如何入推薦算法的池子,從取悅讀者變成取悅平臺。
為了加強推薦的權重,微信還對訂閱號首頁進行大幅修改,以前首頁全是關注的公眾號列表,現在除了少數關注賬號的文章,大量是微信推薦的內容,這些推薦的文章大多質量低下,但卻占據了絕大部分的頁面。
這時的微信,已經和今日頭條毫無區別。
微信的變革導致了幾個嚴重的后果。
1、營銷號泛濫。
微信團隊用推薦機制替代原來的分享機制,核心是為了提高流量,提高自己的績效,他們肯定發現,一些大V是兼職運營公眾號,他們更新頻率不高,不大會追熱點,他們認為這對平臺的流量是不利的。
而營銷號一般是全職運營,一天一更,甚至一天更好幾篇文章,很多文章也不是原創而是從別處扒來,他們職業化程度高,還會瞄準某個垂類,微信肯定覺得,這樣的號會抬高流量,所以你會發現微信推薦的文章,大部分是營銷號,經常是胡編亂造的內容獲得十萬加。
2、越來越多的作者被迫追逐熱點
以前的公號,粉絲多閱讀量就多,作者不必一定追求熱點,自己寫個隨筆,粉絲也會看,雖然不一定爆火,但也有保底的流量。微信肯定覺得,這樣的效率不高,只有大家都追熱點,流量才能提高。
采取推薦機制后,為了撞算法的池子,越來越多的賬號,開始追逐熱點,賬號越來越趨同化。副作用就是,同一賬號內容的多元度降低,比如一個寫美國的號,他只能一直寫美國,一個歷史號只能一直寫歷史,寫別的就沒流量,讀者從單一賬號獲得的內容越來越有限,這既損害讀者也降低了作者的主動權。
大家被迫追逐熱點也讓小眾的賽道趨于滅絕。公號的內容生態實際上沒有豐富反而更加單一。
3、運營公號不再是樂趣
我之前當過今日頭條作者,也在字節正式工作了4年,可以說,運營頭條是毫無樂趣的,我當時入駐頭條,只是想領青云計劃的錢。除了寫作,我幾乎不使用這個產品。
但是公號,我從2018年開始做,完全不賺錢的時候我也堅持寫。因為我覺得寫公號能吸引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我們真能成為朋友,2018年,我只有不到1萬粉絲,每篇閱讀量不過1000多,但是這1萬粉絲留言的人很多,很多人真的會認真看文章并詳細寫評論,這樣的樂趣不是錢能買的。
但是現在,作者和讀者的紐帶被打斷了,微信對評論區的管控也到了變態的程度,新的公眾號甚至沒有評論區,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已經消失。
4、作者都開始抱有短期主義傾向,不再做長期打算
積累粉絲也不再有作用,因為閱讀量和粉絲數關聯降低了,作者只關注當天的文章有沒有流量,不再做長期打算。一個賬號,閱讀量大起大落,今天雞犬升天,明天就可能無人問津。
現在微信公眾號對小號有扶持,可以進行自薦,被采納的會獲得潑天的流量,但一旦賬號做大,扶持就會消失,因此很多小號都會出現流量斷崖式下跌的情況。
最近我結識的一個博主就是,他跟我反映他連續三篇被微信推薦10萬加,結果之后推薦莫名其妙沒了,現在怎么寫都是1000多閱讀量,他感到很失落。
微信如今的做法頗有點“刑不可測”的味道,你完全無法摸清他的喜好,他的升遷榮辱都在一瞬間。
5、十萬加不再有價值。
微信公眾號早期,十萬加是作者引以為豪的成就,一些高校甚至提出學生寫出十萬加可以替代論文,但現在十萬加已經爛大街,且獲獎的都是營銷號,文章無比之垃圾。如今微信的十萬加就和頭條的幾十萬閱讀量一樣沒有參考價值。
十萬加也不再能帶來粉絲,現在轉發幾千次漲不了幾個粉,粉絲增長全部來自推薦,但是推薦上漲的粉絲也很有限,以前一篇十萬加可能漲1萬粉,現在300粉都很難。
讀者現在只是看這篇文章而不是關注這個作者,這是一個完全快餐化的行為。
這五個副作用讓無數讀者和作者開始離開微信公眾號。
我一些老讀者和朋友告訴我,他們以前經常看公號,但現在公號沒有什么好內容,他們已經開始去小宇宙、油管和b站觀看。之前,很多體制內朋友和企業家朋友都表示,他們看公號最多,但現在看的也越來越少了。
這表明,在表面的流量繁榮下,大量優質讀者在流失,而根據今日頭條的前車之鑒判斷,今天微信的流量池子一定也是萎縮的。文字相比短視頻有天然的劣勢,不可能爭搶后者的流量。微信沒能意識到文字和公號的優勢,真是莫大的悲哀。
對我個人來說,今年我已經充分意識到微信公眾號的死亡,既然如此,我今后只會在微信更新我想說的內容,一些最核心的干貨和判斷我會放在知識星球,同時,我會抓緊運營小宇宙和知識星球,在那里,我還能找到我想遇到的人,這兩個平臺或許不能賺錢,但它至少能帶來樂趣。
而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既沒有錢賺也沒有樂趣,這樣的平臺,留在這里何用?我現在最后悔的事,就是沒能在2021年就開始布局其它平臺,我還是把騰訊和微信團隊,估計的太好了!
原創不易,喜歡請三連加關注,萬分感謝!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里面有我專門提煉的政經信息
讓你用最短的時間了解世界政經和產業的變化
加入星球還能與諸多大咖交流,并進入修明會員群
星球已經降價到199元一年,千萬別錯過
三天不滿意可退款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