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性能持續突破的十年間,散熱系統始終是廠商與用戶共同的心病,即使工藝制程提升,也很難真正壓制住。
這也就導致各大手機廠商都在瘋狂的打磨散熱技術,并且通過一系列的系統優化,又或者是加大電池容量來壓制。
但是當華為Mate60系列因制程限制陷入"性能與發熱"的輿論漩渦時,關于下一代旗艦Mate80的散熱猜想開始蔓延。
尤其是社交平臺上關于"華為將首次在Mate80搭載主動散熱風扇"的傳聞,既折射出消費者對突破性技術的期待,也暴露了公眾對移動終端工程設計的認知鴻溝。
只是當諸多用戶都開始關注華為Mate80系列會采用主動散熱技術的時候,近期卻有博主否決了這則消息。
要知道從Mate7的航空鋁一體化機身到Mate50的昆侖玻璃,華為高端產品線始終遵循"大道至簡"的設計哲學。
主動散熱系統所需的復雜風道設計,必然破壞Unibody機身的視覺完整性,更關鍵的是,當蘋果通過3nm制程實現能效比躍升。
然后三星依靠VC均熱板突破8.4mm機身時,華為若選擇風扇方案,無異于向市場承認其半導體工藝的徹底落后。
這對正處技術突圍關鍵期的華為而言,將造成災難性的品牌認知逆轉,也會在市場中引起巨大的爭議聲。
而且設想Mate80在機身頂部嵌入風扇,將引發連鎖體驗危機:橫屏視頻時熱風吹拂手掌的灼熱感;語音會議時風扇啟停造成的音頻波動。
甚至會出現無線充電時金屬扇葉產生的電磁干擾;甚至緊急通話時誤觸散熱開關的尷尬,這些場景對商務用戶而言,每個都是足以放棄購買的致命缺陷。
當然了,主動風扇技術應該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起碼只有用戶讓它運行的時候它才會進行運功。
只不過這也會帶來夸張的機身厚度,因此主動散熱技術真的是引起了巨大熱議,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當然了,主動散熱技術已經有廠商進行采用,其中努比亞紅魔系列作為專業游戲手機,其搭載的ICE散熱系統確實包含每分鐘2萬轉的高速風扇。
但這一設計的特殊性在于:其用戶群體對"厚度增加2mm、重量突破250g"的容忍度極高,且使用場景集中于橫屏雙手握持狀態,進風口與出風道設計可避開人體接觸區域。
反觀華為Mate系列,作為商務旗艦需兼顧6.7英寸大屏下的極致輕薄,任何破壞金屬中框完整性的開孔都會威脅IP68防塵防水等級。
即使解決了防塵防水,想真正的發力,也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因此才會有博主站出來說不會進行采用。
其實說到這里,筆者覺得首先廠商最終上不上,和博主認不認同認不認可沒什么關系,一方面,每家廠商實驗室里都有很多很鬼扯很無厘頭的方案和玩意。
另一方面,相比起來散熱風扇技術上可以實現,況且華為因為制程限制,想要提升性能堆面積功耗是為數不多的手段。
按理來說,散熱這件事華為應該比其他幾家更加剛需,這也是引起各種爭議的原因,只是最終結果如何還真的很難下定論。
此外,市場中還有消息稱華為Mate80系列或采用自研側邊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提升抗污性、穿透能力及活體檢測功能,兼顧屏幕完整性與操作便捷性,適合折疊屏等新型結構。
另外關于華為Mate80系列的配置參數也很清晰,比如Pro及以上版本或采用6.6英寸無挖孔雙層OLED屏。
分辨率達1.5K,支持LTPO 3.0動態刷新率(1-120Hz),這種設計兼顧了視覺效果與功耗控制,同時回歸2.5D直屏,提升握持舒適度。
核心配置搭載麒麟9030處理器,結合原生鴻蒙系統的深度優化,可能在性能與能效比上實現突破。
至于影像與續航能力,應該都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新機的整體競爭價值上得到提升。
最后想說的是,主動散熱風扇的傳聞,終將如歷史上所有關于"手機鍵盤""可拆卸電池"的爭論一樣,成為技術進步過程中的有趣注腳。
對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嗎?一起來說說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