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戰爭結束后第一個秋天的列寧格勒。集體公寓的廚房里,愛慕伊婭的男鄰居對她說,伊婭這個名字在希臘語中是紫羅蘭的意思。“紫羅蘭,多美的花啊!” 他一邊殷勤地重復著,一邊伸手去攬她的腰。她立即躲開了,高瘦的身子抱緊了裹著大毛巾的帕什卡。
生于1991年的導演康捷米爾·巴拉戈夫,算起來他今年才31歲,執導這部影片的時候才28歲,可以說是年輕有為。而并未親歷過二戰的他深受觸動,決定拍出這段連老導演都不敢碰的歷史,足見其才華——《高個兒》。
巴拉戈夫作品不多,但起點可不低,他師從與曾執導過《俄羅斯方舟》的俄羅斯著名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從他的作品里,我們確乎能夠看到索科洛夫的影子:沉重的主題、極度風格化的色彩、對主流價值的叛逆、對電影文學性和詩性的關注……
巴拉戈夫的第一部長片作品《親密》就入圍了2017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并在法媒中獲得一致好評。實際上《高個兒》僅僅是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是巴拉戈夫看過前蘇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代表作《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的小說《戰爭中沒有女性》后有感而發的一部作品。
這部電影一出現在戛納“一種關注”單元入圍名單中便頗受關注,最終也獲得了這一單元頗為重要的最佳導演獎。由此看來,當時年僅28歲的巴拉戈夫的確已經在戛納“親兒子”之路上了,一些影迷戲稱其為“俄羅斯多蘭”也是所言不虛。
雖然作品不多,但從這兩部來看,巴拉戈夫一以貫之的是對女性地位的表達:《親密》里的女性被自己的家人出賣,為了將被綁架的兒子贖回,父母甚至意圖將女兒嫁給一戶富人家庭以換取禮金,俄羅斯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狀況可見一斑。而在《高個兒》中,兩位參加過二戰的女性成為了故事中的焦點。
高個兒伊婭,是列寧格勒醫院的護士。她在戰斗中被炮彈傷到了腦部,遣回了后方。愈后的伊婭留下了腦震蕩的后遺癥,她變得遲緩呆滯,有些口齒不清,時不時會失去神志,任旁人怎么叫都不能清醒過來。
瑪莎,是二戰期間的女兵。然而奔赴前線的女兵并不全是上戰場打仗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在后方充當男士兵的慰安婦。瑪莎則在慰安所經歷了多次懷孕和打胎,早已失去了生育能力,卻依然想要一個孩子。
因為經歷二戰洗禮的列寧格勒,充斥著死亡和沉寂,整個城市到處都是荒蕪的破敗。此時需要的正是新生命的降臨。瑪莎和這座城市一樣亟需大換血,把塵埃和污垢沖洗掉,輸入新鮮血液。只可惜,瑪莎忘記了她無法生育的事實。這是一場時代的悲劇,也是女性的悲劇。
影片圍繞著這兩個傷痕累累的女人,為我們緩緩展開了戰后列寧格勒的風貌。
影片再現女性在這場“精神浩劫”中的掙扎。她們如此迷茫無措,無所適從,甚至沒有未來,病痛侵蝕他們,現實也折磨他們。
作為一次女性敘事,高個兒伊婭幾乎磨滅了全部女性特征,而瑪莎則對于女性身份有著瘋狂的追求。戰爭里的女人,到底要多艱難,才能留住自己的人性……
電影無意探討引發悲劇的根源,它平靜地講述著關于命運的故事,鏡頭仿佛冷靜的旁觀者,記錄著日復一日的簡單生活,卻在某個讓人猝不及防的轉折點,猛地把你拉入絕望的深淵。
全片也沒有配樂,后期配音的略顯突兀使整部電影顯得極為靜謐。人們就如黑暗中的野獸,耳語,飲酒,做愛。漫漫之黑夜,面無表情的臉,冬日下的死寂,沒有知覺,趨于靜止。他們被黑夜吞噬,與黑夜做伴。這部電影像極了一頭沉睡的巨獸。
和以往的戰爭片不同。《高個兒》看不到以人為背景“恢弘”的戰爭大場面,也看不到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個體戰士。戰場的慘狀被省略在匆匆帶過的臺詞中。巴拉戈夫轉而將鏡頭定格在戰后的兩位女性伊婭和瑪莎身上,用極致的靜和慢,鮮艷的紅與綠勾勒出一個戰后埋藏著深切痛苦的扭曲社會。令我們無比動容。
《高個兒》2019
導演:康捷米爾·巴拉戈夫
編劇: 康捷米爾·巴拉戈夫
主演:維多利亞·米羅什尼琴科
豆瓣7.6IMDb7.1
好消息:為感謝影迷長期以來的支持,特推出千余種商品,幾百種精選圖書,粉絲超惠選擇,不妨逛一逛吧!件件親測,七天無理由退貨!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