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上市后迅速降價無異于“自砸招牌”。長期以往,既不利于提升品牌價值,同時因降價而導致的盈利下降,也不利于對車企的健康發展。
撰文丨MANGO
責編丨DAN
設計丨PinZow
從“買漲不買跌”到“坐等降價”,近幾年汽車消費觀念迎來重大變化。究其原因,則是價格戰“惹的禍”。由于汽車市場競爭加劇,不少新車都在上市后幾個月大幅調價,甚至會借助新車改款的“契機”實行降價增配,令老車主通通化身為“韭菜”。
但新車價格真的會一降再降?車企真的守不住價格底線?
01
深藍、日產暫時沒有降價的打算
消費者“坐等降價”的心理不難理解,但對于一家車企來說,守住價格底線也是常規操作。近日,深藍汽車CEO鄧承浩表示,要像保護品牌一樣保護深藍S09,承諾深藍S09一年不降價。這番言論,及時遏止了深藍S09上市幾個月就降價的傳聞。
據轱轆哥了解,深藍S09在5月22日正式上市,售價23.99-30.99萬元,定位大六座旗艦SUV,搭載深藍超級增程2.0技術,以及華為智能輔助駕駛以及HarmonySpace鴻蒙座艙等智能化配置,“冰箱、彩電、大沙發”也全都有。相比理想L9、問界M9,深藍S09產品力不落下風,定價卻幾乎是對手的“半價”。可以說,深藍S09不降價也有很大機會熱銷,暫時沒有降價的打算也是情理之中。
無獨有偶,針對近期熱銷的東風日產N7(參數丨圖片),東風日產回應稱:“N7全國統一零售價,無任何形式的降價和優惠動作。”同時,東風日產提醒消費者,降價很可能是部分不法分子非法獲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引流動作。
當降價成為主流,像深藍汽車、東風日產這樣承諾不降價的品牌反而顯得另類。轱轆哥認為,深藍S09和東風日產N7敢于承諾不降價,既是出于對自身產品力的自信,也是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車。
02
降價未必是好事?
站在消費者立場,花更少的錢買一輛心儀的車無可厚非。但汽車真的越便宜越好嗎?一方面,新車頻繁降價,令消費者很難抓準最佳購車時機,生怕買早、買貴當了“大冤種”。近幾年因新車降價太快引發的爭議數不勝數,出現“一年換三代”的情況,消費者與汽車品牌可謂兩敗俱傷。
另一方面,新車上市后迅速降價無異于“自砸招牌”。長期以往,既不利于提升品牌價值,同時因降價而導致的盈利下降,也不利于對車企的健康發展。不過,在新車上市時制定了錯誤的價格戰略,后期及時調整不是一件壞事。關鍵在于,降價太快是偶爾為之還是頻繁出現?新車降價后對已購車的消費者是否有相關補貼?
以東風本田S7為例,該車在今年3月份上市,售價區間25.99-30.99萬元。而在上市一個月后,新車起售價調整為19.99萬元。一口氣將指導價下調6萬元,東風本田S7的性價比明顯提升了不少。不僅如此,東風本田提供了已購車用戶保值政策,其補差價和補禮遇的做法獲得了消費者一致好評。換而言之,降價太快會否引發矛盾,還是看車企的做法夠不夠誠意。
03
變相降價,形式多樣化
從“稀有物”到“飛入尋常百姓家”,汽車價格不斷降低是大勢所趨,也讓更多中國家庭擁有了代步工具。過去二十多萬元才能入手的合資中級轎車,如凱美瑞、雅閣、天籟“三劍客”,如今只需15萬左右就能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車企為了提升終端銷量,已頻繁針對各類“節日”搞促銷活動,給出較大幅度的讓利。比如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就有多達十幾個品牌都參與到大促活動中,加上購車補貼、車企置換禮包等,新車價格降低3-5萬元已成常態。
除了明面上的降價,車企增配不加價的做法也越來越多。今年以來,比亞迪高舉“全民智駕”的大旗,將搭載高階智駕的車型價格打了下來。隨后其他車企紛紛跟進,加快了高階智駕的普及。
綜合來看,車企降價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包括大眾提供的“雙終身”質保政策,整車終身質保+原裝備件終身質保,覆蓋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核心零部件,針對燃油車的極致“內卷”何嘗不是一種變相降價?
與其寄希望于車企無節制降價,不如將矛頭對準汽車的安全、性能、質量等方面。畢竟汽車降價降到最后,無非是更多品牌選擇“降價減配”,在看不見的地方降低造車成本,保住利潤繼續生存。又或者是更多汽車品牌承受不住壓力,只能退出競爭。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My車轱轆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