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網報道,俄烏雙方原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重啟直接談判,卻因代表團級別分歧、議程模糊等問題臨時叫停。這場持續三年的沖突,能否因外力介入迎來轉機?
2025年5月15日,俄方代表團清晨抵達伊斯坦布爾,烏方卻遲遲未現身。澤連斯基以“俄方缺乏誠意”為由拒絕出席,轉而要求美歐加大對俄制裁。俄方則指責烏方“借談判拖延時間”,強調已準備好討論技術性議題,但拒絕接受“先停火30天再談判”的西方提案。這場“缺席的談判”暴露雙方核心矛盾:俄要求烏承認克里米亞及頓巴斯獨立,烏堅持恢復1991年邊界。即便戰場局勢膠著——俄控烏東近20%領土,烏軍無人機頻繁打擊俄后方能源設施——雙方仍將談判視為“戰場外的博弈工具”。
無人機資料圖
特朗普的介入讓局勢更復雜。5月19日,他宣稱“俄烏將立即啟動停火談判”,卻在與普京兩小時通話中未獲實質讓步。普京堅持“消除危機根源”為前提,包括烏克蘭中立化及北約東擴限制;澤連斯基則要求美俄烏歐召開高層峰會,強調“美國決策需烏克蘭在場”。瑞典前首相比爾特直言,特朗普的斡旋“讓普京贏得外交喘息”,既回避停火壓力,又維持軍事推進節奏。
與美歐的“制裁施壓”不同,中國始終主張“以發展促安全”。早在2022年沖突爆發初期,中方即提出尊重各國主權、啟動和談等12項原則,并向烏提供多批人道主義援助。2024年8月,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穿梭莫斯科與基輔,推動“邊打邊談”模式,促成美俄在沙特舉行高層對話。烏方將中方提出的“分階段和解”方案納入議程,核心包括凍結沖突線、漸進保障主權等;俄外長拉夫羅夫承認該方案“為打破僵局提供新思路”。
中方的獨特角色源于其平衡立場。不同于西方對俄制裁,中國堅持“不選邊站”,同時深化與俄經貿合作——2024年中俄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能源與糧食通道成為俄經濟命脈。這種“非對抗性斡旋”贏得部分國家認可:巴西、南非等55國支持中巴聯合提出的“六點共識”,呼吁停火止戰、反對核威脅。即便美歐質疑中方“暗助俄羅斯”,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對俄出口并未涉及軍事領域,而歐洲仍是俄能源最大買家。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上臺加劇西方陣營分裂。他推翻拜登政府對烏軍援政策,轉而施壓澤連斯基“以土地換和平”,甚至暗示可承認俄控區現狀。歐盟對此強烈反彈:G7凍結俄3000億美元資產,德國在立陶宛部署二戰以來首支駐俄邊境裝甲旅,匈牙利卻因反對制裁面臨歐盟投票權暫停。這種“交易式外交”讓歐洲陷入戰略焦慮——德法推動的“歐洲主權”愿景擱淺,北約東擴反而強化美國對歐控制。
軍事僵局折射出資源消耗的殘酷現實。俄軍憑借規模優勢持續施壓,日均傷亡近千人;烏軍依賴西方援助苦苦支撐,但美制“艾布拉姆斯”坦克遲至2025年5月才抵烏,且數量不足俄裝甲部隊十分之一。更致命的是,歐盟對烏財政援助因內部矛盾多次縮水,而俄通過能源高價出口填補了60%的軍費缺口。正如美國前駐烏大使布林克所言:“俄貪婪未滿足,烏正義未實現,和平只能是鏡花水月。”
盡管各方頻繁釋放和談信號,但核心分歧難以彌合。俄方要求烏承諾永不加入北約,并在邊境設非軍事區;烏方則尋求“以色列模式”安全保證,即美歐提供長期軍備支持。分析認為,最可能結局是“朝鮮半島式”分治:俄控區占18%-22%領土,烏獲歐盟候選國地位,黑海航運通道由中美俄共同監管。這種“凍結沖突”雖不完美,卻能避免核戰爭風險——普京已暗示可能動用戰術核武器,而北約在波蘭部署的反導系統同樣進入戰備。
普京資料圖
中國的角色或將決定終局走向。中方提出的黑海經濟走廊計劃,試圖以資源合作替代地緣對抗:通過中歐班列聯通敖德薩港與庫爾斯克州,俄烏可共享能源過境收益。這種“發展型調解”雖遭美歐質疑,卻獲得全球南方國家廣泛響應——畢竟,當美俄歐深陷零和博弈時,小國更需一個“不站隊的調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