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間最為重要的民俗活動,吉林廟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依據史料記載,舊時,從農歷二月十九的觀音誕辰日廟會開始,直到九月十九的觀音涅槃日廟會,每年在吉林城會舉辦的各類廟會多達二十余場。由于吉林城存在多廟祀一神的情況,實際廟會舉辦的場數要更多,如農歷三月十六的山神廟會,吉林城東、西、北等幾座山神廟,都會舉辦隆重的祭祀儀式。不過無論怎樣盤點,四月二十八的北山藥王廟會都是當之無愧的翹楚。
據史料記載,藥王廟原稱“三皇廟”,因舊廟被火焚,清乾隆三年(1738年)移至關帝廟后重建,并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進行過兩次維修。藥王廟的規模不大,有正殿三間,東西廡三間,西南為眼藥池,再西為春江山閣,旁有靈仙堂一間,后有大門一間。
藥王廟正殿原祀天、地、人等三皇,即伏羲、神農和軒轅黃帝,附祀藥圣孫思邈,兩廂配祀張仲景、李東垣、吳歧伯、淳于意、華陀、陶節庵、王叔和、扁鵲、皇甫謐等歷代名醫(原祀十六位名醫,后改為十位)。從前,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七至二十九為廟會日,其中四月二十八為廟會正日。有資料稱這個廟會與三皇有關,事實上祭祀三皇的廟會在農歷三月三,四月二十八廟會的名稱即為藥王廟會,當僅與藥王孫思邈有關。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廷在吉林設置官參局,專門負責人參的開采、征收、上繳、巡防、銷售等事宜。由此清代的吉林城逐步發展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藥材集散地,來自全國的藥商云集城中。這些藥商對庇佑行業的藥王分外敬畏,純粹民間主導的藥王廟會也自然與別不同。
在這天,吉林城的各大藥店、醫館會不吝資財,燒香獻祭,請來戲班唱戲酬神。另外一些藥商還會在現場舍藥,引得無數百姓蜂擁而來,并在之后競相傳頌這一“功德善舉”。通過“民間正向輿論”的加持下,可以“祈健康、得贈品、看熱鬧”的北山藥王廟會聲譽自然遠非其他廟會可比。地方史料記載這場廟會:“是日萬民空巷,成為吉林人民傳統的節日”——借歷史不斷積淀,竟成就了一場在吉林乃至東北影響最為深遠的民間廟會。
廟會舉辦時,吉林城已是天氣回暖、花紅柳綠之時,到北山參加廟會除了祈愿酬神,也有游玩賞春之意。用如今的觀點評判,藥王廟會是吉林地方一年中最好的“引流”活動。廟會當日,從山下沿山路至寺廟搭設許多茶棚、食肆以及售賣各種商品的攤床。廟中香火鼎盛,廟外叫賣聲聲,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在一眾商販中,最有特色的是販賣五彩“紙葫蘆”。吉林民間有端午節在門戶上懸掛紙葫蘆作“藥葫蘆”祛病避災的習俗,而這個“藥葫蘆”非是藥王廟會所“請”,才能通神靈驗。于是乎藥王廟會上,紙葫蘆成為最熱銷的手工商品。
趕藥王廟會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此后,寺廟遭到破壞,所有神像全部被推倒。1983年,藥王廟重塑神像,原本散失于寺廟破壞時的“生民永賴”(乾隆年間吉林將軍都爾嘉所書)和“道參天地”(和吉林理事同知玉柱所書)兩塊匾額也被神奇地尋回。1985年,藥王廟會成為改革開放后吉林市第一個被恢復的廟會活動,當天清晨開始直至午后,北山公園人若過江之鯽,盛況可謂空前絕后。
時光飛逝,由于其他寺廟的分流、頂級藥商的遠去,如今的廟會和從前終有差異。但憑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吉林北山藥王廟會仍舊是吉林民俗廟會活動的領跑者。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李喬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