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音樂劇《風聲》第三輪孵化工作坊匯報演出,近日在中央戲劇學院東城校區·勿忘劇場登臺。音樂劇《風聲》總制作人、作曲阿云嘎在演后表示,音樂劇沒有任何捷徑,成功就如同中10個億彩票的概率。
雙女主諜戰,《風聲》既是紅色信仰的豐碑,也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本次孵化工作坊以“戲劇本位的深度孵化”為核心,通過重構劇本結構、強化角色弧光、優化音樂敘事,為《風聲》從文學到舞臺的蛻變提供了專業支撐。阿云嘎則擔任了此次孵化工作坊的藝術指導,中戲實驗劇團團長孫亮教授擔任了項目監制。從孵化啟動到匯報演出,短短39天完成從“戲劇框架梳理”到“完整舞臺呈現”的跨越。本輪孵化整合音樂劇、導演、表演、舞美等院系資源,通過“創作——教學——實踐”閉環,為劇目構建藝術內核,實現“用戲劇語言講透中國故事”的目標。
據悉,此次音樂劇《風聲》的第三輪孵化是中戲師生跨越院系協作完成的。擔綱演出的是一支平均年齡二十出頭的“青春戰隊”,孵化導演黃天歌來自導演系;舞美設計、燈光設計、人物造型設計、音響設計均來自舞美系;舞蹈設計是舞劇系的碩士研究生……演員中,既有音樂劇系、京劇系、歌劇系、導演系等即將畢業的本科生,他們在兼顧自己本科課程與畢業演出之外全身心投入排練。也有專業素養較高的碩士研究生,他們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更有往屆畢業生重返母校舞臺。
北京歌劇舞劇院音樂劇團團長阿云嘎攜編曲巴特爾、羅賡,作詞歌特,編劇祖紀妍,編舞胡博等主創團隊出席了匯報演出。在阿云嘎看來,對于有著20年經驗的成熟音樂劇演員而言,去完成這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是非常難的。“如今工作坊呈現的效果雖然有不足,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整個音樂劇的結構和樣態。一次一次的孵化就像一面鏡子,反復做工作坊也是效仿西方成熟音樂劇的創作模式,通過3年、5年甚至8年、10年,不斷突破和調整,足見音樂劇之難。通過幾輪工作坊才最終落地演出,是希望給觀眾一個很好的交代,觀眾的血汗錢是不容易的。”而整個孵化過程也彰顯了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能量,以及“課堂連接舞臺、創作反哺教學”的模式。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