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父母如何對待家庭和孩子,往往就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晴雨表。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愛麗絲·戈夫曼歷經6年研究發現,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甚至能決定孩子將來是走進大學還是監獄。
那些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的孩子,長大后雖與正常無異,但實則內里早已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而真正懂得家庭責任感的父母,哪怕是百忙,也會抽時間和孩子建立穩固的情感紐帶,最終培養出懂事又優秀的子女。
正如李玫瑾在《心里撫養》中說的:“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的心在哪,孩子的未來就在哪,養育子女不是拆盲盒,孩子優秀,更多是深深根植于家庭氛圍中的規律。
01、自私型父母的真面目:其實是懶
很多人父母嘴上總說愛孩子,但實際行為和真實,就是做“甩手掌柜”。生活中,他們只圍繞自己的工作、興趣打轉,孩子只是順手帶大。這樣的父母其實內心都有一個想法:“我自己都忙得要死,哪有空管你?”
甚至有的父母打著從小“獨立教育”的幌子,讓孩子承擔父母應盡的責任。
這種行為,其實就是給自己的懶惰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最終懶得陪伴,懶得承擔責任。
心理學上,這種行為稱為“情感退縮”(emotional withdrawal),
而且,懶惰的父母還常常有這些口頭禪:
①“我這么辛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
②“我太忙了,你自己搞定”
前者是情感上的懶惰,不愿花時間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種情感自私型父母總是覺得孩子不要太脆弱、不要太敏感,所有情感問題都是想太多。
殊不知,在早期發展過程中,與父母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結,能夠為孩子的未來人際關系奠定基礎。正因為缺乏這種聯結,很多孩子長大以后的人際關系處理都很弱,從而影響人生發展。
第②個是時間上的懶惰,父母忙的沒時間陪伴孩子,更沒時間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問題,甚至有的家庭,只要孩子要求陪他們玩一會,就會讓孩子去看電視,玩手機,刷視頻,殊不知,這種忽視型育兒方式不僅讓孩子感到被冷落,還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獲得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安全感。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父母,是責任上的懶惰。
他們更喜歡強調“獨立教育”,仿佛在培養孩子成為小成年人,殊不知,這種看似合理的教育方式,實際上是父母的責任逃避。父母通過這種方式,為的就是讓自己少操心,可以有更多時間追求自己的個人享受,終極目標就是讓孩子少麻煩自己。
殊不知,過早的獨立教育,只是在給孩子制造情感孤島。
02、父母該如何正確塑造優秀后代?
①真正有家族意識的父母,眼光更加長遠
他們不會只看到當前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會把家庭當作一個需要長期經營和用心呵護的“連鎖企業”去看待,他們的腦海里,總是會惦記著未來幾代人的幸福與繁榮。
這樣的父母總是會告訴孩子,“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背后有我們給你做后盾!”
他們永遠在言行上帶給孩子堅實的后盾,為家人和孩子提供無盡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當孩子們面對職場壓力、生活困境,還是遇到人生中的挫折時,他們不會把孩子應該獨立當成逃避責任的借口,而是讓自己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給孩子提供在外奮斗的底氣。
這樣孩子的信心更足,面對問題不再害怕,就更勇于嘗試。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向對的方向,父母都會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
②家族意識強的父母,更強調家庭的責任與價值觀。
他們會從小給孩子灌輸思想——“家庭不僅是一個房子或一個地方,更是一份責任。” 讓孩子明白,他們是家族的一部分,肩負著延續家族精神與榮耀的任務,這種責任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就能實現家族代代興旺。
而且,這種傳承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一旦將來孩子獲得成就,他不僅懂得感恩父母,還會勇于承擔起責任,幫助下一代繼續傳承家族的價值觀。
這樣一個正向循環,可以上整個家族的影響力、實力變得越來越強,形成一種穩固的家族文化。正所謂根深葉茂,就是這個理。
總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優秀與否,都是父母的每個選擇,每一次教導,最后塑造出來的,
孩子的根在父母,教育之本在家庭。父母自律又勤勞,子女一般都不會懶;可是如果父母天天葛優躺、搓麻將、各種臟話謊話連篇,言傳身教,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潛移默化就養成了同樣的壞毛病。
這樣下來,結果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