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長河的幽深處,童年的那三個傷疤宛如三顆粗糲的石子,雖突兀卻又無比真切地硌在心底,每每觸碰,便泛起往昔歲月的層層漣漪。它們是童年苦難的忠實記錄者,深刻在我的生命里,永不磨滅。
右腳背上的燙傷疤,是那段艱苦童年的凄厲注腳。那是小學前的寒冬,凜冽的風如冰刀般割著稚嫩的肌膚,家中赤貧,棉鞋與襪子成了奢望。我瑟縮在火盆邊,像一只尋求溫暖的雛鳥。炭火明明滅滅,需不時翻動,大人忙碌的身影暫離,我顫抖著小手去撥弄,一塊火炭卻似惡魔般滾落,直直吻上腳背,剎那間,劇痛裹挾著青煙升騰而起。傷口很快化膿潰爛,家中缺醫少藥,僅靠著土法草藥敷治,那漫長的冬季,每一日都是煎熬,直至春回大地,才艱難結痂,而那疤痕,卻如影隨形,成為我童年苦難的永恒烙印。
后腰背上的癤疤,猶如一段沉痛的悲歌,在童年的樂章中低吟。上學前的時光,本應是無憂無慮,卻被后腰背上悄然長出的大癤子攪得混亂不堪。它像是一顆邪惡的毒瘤,不斷膨脹,膿水肆虐,持續地化膿出血,將小小的脊背變成了痛苦的戰場。那時的鄉村,醫療資源極度匱乏,面對這樣的病癥,人們束手無策,只能任其發展,讓時間來慢慢消磨病痛。我仍清晰地記得,那鉆心的疼痛如芒刺在背,每一次穿衣的動作都像是一場酷刑,稍不小心牽扯到傷口,劇痛便如電流般傳遍全身。它恰好長在腰椎位置,大人們憂心忡忡,言語間滿是擔憂,仿佛那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危險至極。在無盡的痛苦與煎熬中,日子緩緩流淌,這個癤疤最終愈合,卻在后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無法磨滅的痕跡。
左手五指上的刀疤,則似一段莽撞與驚恐交織的插曲。小學三年級的學農時光,學校大搞形式主義,將操場變為稻田,還需上山砍竹扎籬。年少懵懂的我急于表現,在揮舞彎刀時用力過猛,寒光閃過,左手五指根部齊刷刷中刀,鮮血如注,噴涌而出。幸好老師經驗豐富,迅速壓住傷口止血,帶我回校,用家中的云南白藥給我悉心包扎。放學回家,我將受傷的手藏在口袋,懷揣著忐忑與不安,害怕面對家人的責罵。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父親得知真相后,雖未言語責備,那目光中的心疼與無奈卻深深印刻在我心間。如今,左手伸出,五條弧線般的刀疤醒目依舊。
這三個傷疤,是童年生活的斷章殘句,拼接出一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皖南農村舊時光的斑駁畫卷。物質的匱乏、安全保障的缺失、傳統生活方式的粗糲,都在這傷疤里一一呈現。
“傷疤”是個極普通的詞匯,卻是一種普遍的存在。人的一生,如同在荊棘叢中艱難跋涉,不可避免地會在身體和心靈上留下各種傷痕。身體上的傷疤,像是歲月鐫刻的紋路,是我們經歷過的意外、疾病或艱苦勞作的見證。就如童年時我身上的這些傷疤,雖已不再疼痛,卻成為了那段過往的永久標記,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不易。
心靈上的傷痕則更為隱秘而深邃,它可能源于親人的離去、朋友的背叛、夢想的破碎或是前途的毀滅,甚或經歷家破人亡的至暗人生。由此留下的傷痕不像身體上的傷疤那般直觀,卻能在內心深處持續刺痛,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思維與行為模式。有時,心靈的傷痕會讓一個人陷入自我封閉與痛苦的深淵,難以自拔;但有時,也正是這些傷痕促使我們深刻反思、自我成長,成為塑造人格與價值觀的重要力量。
無論是身體上的傷疤還是心靈上的傷痕,都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它們記錄了我們的脆弱與堅強,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與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