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份,國家就早早發布了養老金調整的通知,明確2025年養老金會繼續雙雙上漲,這對我國3億多的離退休人員真可謂是個好消息,轉眼已到3月份,在高興之余,大家也都非常關心今年漲幅的比例能是多少,能到手的工資是多少。
根據過往幾年的漲幅比例來看,即使2024年經濟達到預期目標,但能維持在3%左右的漲幅已經不錯了,畢竟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加劇,且今年城鄉居民養老待遇也會繼續上漲,我國養老基金賬戶很難達到收支平衡,那么還想繼續上漲的話,只能控制漲幅比例了。
今年養老金調整通知還有個重要信號,就是要向低收入群體傾斜,怎么個傾斜辦法呢?小編認為在工齡方面,會比較有調整空間的。現在養老金調整的制定相對固定成熟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調整,定額、掛鉤和傾斜,小編提到的工齡調整,就是在掛鉤里面的,工齡掛鉤部分。為什么這個說呢,我們看看這三個方面調整時都是怎么進行的。
定額是固定增長的部分,大家都一樣,傾斜部分是主要針對高齡退休人員和在邊遠艱苦地區的退休人員,一般也是固定金額調整,但掛鉤調整是按比例調整,跟養老金水平和工齡兩部分相關,按比例調整就是誰的基數高,調整的幅度就大,這時候工齡長的就顯示出優勢了,那么工齡15、30、40年,調整后能差多少呢?
現在執行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參加養老保險產生的基本養老金,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基本計算方法是根據2005年國發38號文件制定的方式來進行的,包括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后的新辦法退休待遇也是這樣的。
①基礎養老金部分,等于(該省份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資+本人的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退休上年度社平工資,現在一般指的是全口徑社平工資,一些省份還沒有實現向全口徑社平工資過渡,稱之為養老金計發基數。2023年的時候,全國各省份的養老金計發基數或者全口徑社平工資是在6401元到12183元之間。
本人的指數化繳費工資,就是上面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乘以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
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主要是所有計算月份,當月的繳費基數與繳費當年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比值的平均值。簡單點兒說,如果當地使用新的繳費基數上下限是從1月1日開始,按照60%檔次繳費,平均繳費指數差不多就是0.6。
繳費年限,是具體到月份的,包括了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比如說繳費年限為20年,計算的時候就是20.0。繳費年限為20年06個月,計算的時候就是20.5。這種情況下,即使多繳費一個月,基礎養老金也有體現。
假設社平工資為6000元,平均繳費指數0.6,繳費年限多出0.0833年,基礎養老金就能夠多出4元。
②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等于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余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我們只要每多繳費一個月,就會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
如果是按照社平工資60%基數,假設社平工資是6000元,繳費基數是3600元。多繳費一個月,個人賬戶能夠多積累288元。
如果是6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39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能夠多領取2.07元。
當然如果是5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
另外,對于當地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由于缺少個人賬戶積累,還會計算過渡性養老金的,這一般就跟繳費無關了。
總體來說,現在已經確確實實不是繳費每五年一檔的時代了,多繳費一個月都有用,繳費基數高一點也有用,80后、90后如果想在未來領較高的養老金,那么還是踏踏實實的繳費,有條件的多交一點才比較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