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中香煙繚繞的香爐與擺滿供品的供桌成為背景,映襯出前方燙著一頭卷發,身穿時髦服裝的少女,在傳統文化與新式的裝扮間,有著一種新舊價值觀融合的趣味。 1957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香袋又叫作香包,是一種由絲綢制成小袋子,內部裝入雄黃、艾草等香料的飾物。1955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在洗衣機不普及的農村社會,一家大小的衣服通常會由婦女挑至河邊清洗。1954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1949年至1961年的十余年間為臺灣三輪車的黃金年代。1955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時間是農歷的正月十五,為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傳統上認為是春節的結束,亦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元宵這天人們會食用元宵及湯圓、猜燈謎、賞花燈。1956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部分家庭負擔不起購買整套課外讀物,應運而生的連環畫書攤除了啟蒙學子的知識,也造就一抹屬于那個時代的文化風景。 1953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拋圈游戲是一種常見于臺灣市集、夜市的休閑活動,這項帶有博弈色賽的娛樂游戲,其實也考驗著消費者的技術。1955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在農業還沒有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之前,種植水稻的每個步驟都必須由人力或獸力來進行。1956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此作拍攝地點為1955年的臺北街上,一位臺灣典型的老人站在路邊,他手里提了一個塑膠袋,里面可以看到一條鰻魚,此鰻魚要和中藥蒸吃,是臺灣老人補養習慣。【攝影:黃金樹】
在這張作品中的女人,身穿新潮的西式洋裝腳上穿著高跟鞋,入時的打扮與一旁身著中式服裝的阿婆,以及掛滿商品的攤車形成強烈對比。1957年拍攝。【攝影:黃金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