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姚瑞鵬 深圳報道
5月25日,文博會四川館里觀展覽人群依舊排著長隊,憑借三星堆裸眼3D、大熊貓創意作品、非遺體驗、VR元宇宙等科技場景,成為全場焦點。當6000歲的三星堆與“20后”魔童哪吒在文博會相遇,四川用一場“古今對話”證明了文化產業的永恒魅力。
“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24)發布會”在此屆文博會召開,從綜合指數看四川排名前十,是西部地區連續多年排名進入前十名的唯一省份。從《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破百億的“成都制造”神話,到全國首個戲曲類本科職教專業落地,再到《四川省促進川菜發展條例》的立法突破,四川正以“內容煥新IP”“科技重構體驗”“制度護航生態”三大路徑,探索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這場盛會不僅展現了四川文化的國際表達力,更揭示了其從“資源大省”向“產業強省”躍升的深層邏輯。
文博會上圍滿人群的四川館
注重內容敘事走深原創之路
從文化符號到全球IP的“破圈密碼”
“找哪吒、看熊貓是文博會上許多觀展人群來四川館的首要目標,文化IP的當代轉化,需要讓歷史‘活’起來、讓傳統‘潮’起來。”四川館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四川正通過“科技+創意”重構文化敘事邏輯。以三星堆為例,其青銅紋飾被轉化為《哪吒2》中結界獸的機甲設計,商代縱目面具則成為手游《王者榮耀》英雄皮膚的核心元素,IP授權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800萬元。這種將古老文明符號注入現代審美的創作手法,既保留了文化根脈,又通過跨界融合實現了IP價值的幾何級增長。例如,三星堆的裸眼3D視頻和全息投影技術讓青銅神樹、黃金面具等文物“活”起來,觀眾無需VR設備即可沉浸于古蜀秘境,這種技術賦能不僅增強了文化體驗的互動性,更讓歷史敘事煥發新生。
川旅投“安逸四川 花開四季”徽章冰箱貼套裝
在原創敘事深度上,四川更注重“在地化表達”與“國際化傳播”的雙向突破。“文化出海不能只靠文物展覽,更要講好當代故事。”以《哪吒2》為例指出,影片將三星堆青銅神樹設計為“天地結界”,讓太乙真人操著“川普”插科打諢,這種以本土文化基因重構經典神話的敘事策略,使其在北美市場斬獲1.2億美元票房。而AI詩人“蘇東坡”的創新實踐,則進一步拓寬了文化傳播維度——通過中英雙語即興賦詩,這位數字化的歷史名人已累計生成32萬首詩歌,其中《望峨眉山雪》被翻譯成12種語言,在海外社交媒體獲得超500萬次轉發,成為現象級文化輸出案例。
非遺榮縣土陶一澄品牌推出的哪吒系列主人杯
四川的非遺技藝也在科技與設計的賦能下實現年輕化轉型。德陽潮扇的竹絲編織、川劇盔帽的掐絲點翠通過現場互動展示,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體驗。綿竹年畫展區推出37種衍生品,從手機殼到帆布包,傳統紋樣與現代生活場景深度融合,親子體驗活動中的1000份物料被搶領一空。此外,蠟染傳承人將苗族百鳥衣紋樣轉化為發夾、手包等潮品,既保留古法技藝,又契合時尚審美,現場定制訂單絡繹不絕。這種“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模式,讓傳統文化從博物館走入日常,成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活態文化”。
如果說內容創新是文化IP“破圈”的核心動力,那么科技的深度介入則讓這些IP從紙上藍圖變為可觸可感的現實體驗。當觀眾在文博會上驚嘆于數字化的三星堆時,背后正是四川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厚積薄發。
蠟染
科技改變視聽形式賦能文化產業
從“數字展示”到“產業變革”躍遷
今年4月,《王者榮耀》與《哪吒之魔童鬧海》合作,在成都地標建筑天府塔亮燈。兩個分踞不同賽道的成都自研IP,從天府出發,又帶著全球頂流、國產之光的榮耀于蜀地重逢。“王吒”組合了,成了開年來大眾呼聲的最佳回響,以及“天府智造”的又一個高光時刻。背后是數字化重構的助力。
“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本質是生產要素的數字化重構。”成都可可豆動畫技術負責人透露,《哪吒2》中“三界大戰”的1分鐘長鏡頭,需要400臺服務器連續渲染48小時,而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內,可可豆與特效公司墨境天合僅隔百米,“工程師與藝術家喝杯咖啡的時間就能解決技術卡點”。
除此外遺產的數字化永生成為范本,四川博物院利用3D掃描技術,將安岳石窟的千年石刻轉化為可交互數字模型,游客可通過手勢“觸摸”佛像衣紋的細微起伏。更顛覆性的是川劇數字檔案庫:通過動作捕捉系統記錄名角彭登懷的“變臉”絕技,AI算法已能模擬其90%的表演神韻,為非遺傳承提供“數字底版”。
四川省商務廳負責人表示,四川的文旅消費的場景也在經歷重要變革,在文博會上“沉浸式四川”被許多熱愛,觀眾佩戴VR設備即可“穿越”至九寨溝,與數字大熊貓合影,這種“虛擬旅游”模式已衍生出商業價值:力方數字科技開發的“元境四川”平臺,上線半年吸引用戶超120萬,帶動線下景區門票銷售增長26%。
產業生態的集群效應也在逐步凸顯,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的故事印證了產業鏈聚合的力量:園區內聚集騰訊新文創總部、可可豆動畫等6000余家企業,形成“10分鐘產業圈”。《哪吒2》的138家協作企業中,45%位于成都,從劇本開發到特效渲染均可本地化完成。這種生態使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營收三年增長89%,2024年突破1141億元。
科技為文化產業插上翅膀的同時,制度與教育的支撐則為產業騰飛鋪就了跑道。當川劇傳承人走進大學課堂,當川菜發展被寫入法律條文,四川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逐漸清晰。
立法與教育的“雙輪驅動”
“這里從未停止書寫新的文化篇章”
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產—學”閉環中,2025年的四川是碩果累累的,川菜立法帶動著的產業重塑,《四川省促進川菜發展條例》于2025年正式實施,首次明確“郫縣豆瓣”“漢源花椒”等地標食材標準,并設立10億元產業基金支持海外推廣。成都外貿發展協會秘書長姚正毅表示“立法后,眉山泡菜、宜賓燃面等已通過‘熊貓廚房’直播項目打入歐美市場。”
“職業教育必須打破‘重技藝、輕文化’的窠臼。”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校長余天翔在接受專訪時強調,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戲曲類本科專業“戲曲表演(川劇)”,構建了“傳統唱腔+數字舞臺設計+IP開發”課程體系,并與四川省川劇院共建“教學工坊”,學生畢業即可參與《金沙》《蜀道》等文旅實景劇創作。“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畢業即具備‘傳統手藝人+數字創作者’的雙重身份。”
“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24)發布會”在文博會召開,從綜合指數看四川排名前十,是西部地區連續多年排名進入前十名的唯一省份。這片土地正以制度之力激活文化基因,以教育之新傳承千年文脈,書寫著文化產業從“野蠻生長”到“生態繁榮”的轉型篇章。
當制度保障與教育創新形成合力,四川文化產業的發展便不再局限于單一領域的突破,而是構建起從內容生產到市場拓展的完整生態鏈。當6000歲的三星堆與“00后”《哪吒2》在文博會相遇,四川用一場“古今對話”證明了文化產業的永恒魅力。四川正以制度創新釋放文化生產力,以科技賦能重塑產業競爭力。這片土地的文化傳奇,從未停止書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