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館陶路南端相交的萊州路,在“Y”字路口交匯后共同融入堂邑路。 質樸厚重的萊州路和風情萬種的館陶路,自然巧妙的形成了兩條有著強烈風格對比的老街道。
萊州 路曾 伴隨大窯溝的繁榮而獨具自己的特色 ,與浪漫別致的館陶路,和繁華喧囂的市場三路,共同構成了一段歷史時期的濃厚過往。 那時道路上人流熙熙攘攘, 到中山路購物的一般都會順路來到這邊 。逛逛人民市場、堂邑路郵局,看看萊州路批發市場。
萊州路,這條被歲月時光逐漸沖淡的歷史老街,德占時期稱凡促街,日占時期稱薄云町,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后,1923年更名為萊州路,沿用至今。
萊州路、館陶路口,舊時曾是著名的糧食交易市場,雖然存在的時間不算很長,但卻在這座城市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跡。與之不遠的館陶路34號,曾是青島第一糧庫舊址,從德占時期就開始承擔著青島糧食倉儲職能的場所。這里曾服務、支撐起了幾代青島人的飲食之需。
在這個交口,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萊州路還是青島市區規模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以果品批發為主的這處市場,許多人都還記得。
1948年12月,美國《生活》雜志記者卡爾·邁當斯(CarlMydans)拍攝的一組照片中,我們看到了當年萊州路與館陶路的這個熟悉的“Y”字路口。看到了萊州路老街當年的繁榮與喧囂,與現如今的落寞蕭條形成的偌大對比。
通過AI軟件,把這些黑白老照片還原成彩色,與大家分享那些難得一見的老照片。
1948年,萊州路與館陶路交口的糧食交易市場。
1946年5月,青島市社會局公布的《青島市設置及管理市場辦法》規定:一切糧商均應集中糧食市場交易。從小港、大港碼頭、青島火車站運的糧食,到單縣路、萊州路市場銷售。從即墨鄉區或四方火車站運來的糧食,到臺東一路、四方清化路市場銷售。糧食市場只準銷售糧食,不準兼售其他物品。
自此,原先以民間交易為主的萊州路,成了青島市區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從堂邑路至萊州路,一段長長的老街,滿眼都是擔在車子上的、堆積在街道兩旁的面粉、大米等糧食作物,每日里形形色色的云集攤販,四面八方前來購買的商戶平民,讓這里與毗鄰的市場三路,成了大窯溝最熱鬧的一方。
萊州路與館陶路糧食交易市場上的小童工。
萊州路上的糧食貿易攤販
許多年以來,萊州路與相鄰的市場三路就是青島市內熱鬧的民間貿易集散地。這條老青島熟知的老街,印證了城市發展的足跡。老城更新,城市需要發展,但我們應當記住它們曾經的模樣,記得它曾經是那么的熱鬧繁華過。
青島解放后,市場消失,萊州路也就平靜了下來。一直到了八十年代,這里又開啟了一段時間不長,但卻無人不知的新的故事。
1984年3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1號文件《關于大中城市在繼續辦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指示,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市工商局在市北區萊州路開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5月1日,青島市萊州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正式開放。
1987年,萊州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達5800萬元,僅蔬菜果品上市量達12000噸,占市區供應量的30%。
2006年,萊州路與館陶路交口(王挺攝影)
2006年,萊州路。(俞宗海攝影)
萊州路曾在一段時期里,是市區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尤其是后期的水果批發。至消失前,市場占地面積12500平方米,交易棚廈面積1564平方米,交易范圍已擴大到全國21個省、市和本省的9個地區。
現在的萊州路
再次短暫繁華喧囂的大窯溝,真的徹底安靜下來了,從糧食交易市場到水果為主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這條路的繁榮過往與尷尬現今,似乎只剩回憶與回味。
如今的這里,市場三路、堂邑路已是如此陌生,往日熱鬧的萊州路,與繁華之時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令人感慨不已。對比王挺與俞宗海兩位老師拍攝的老照片,20年過后,依舊看不到有什么變化。或許多年前,那些看來并不算成功的改造,也為這條老街畫上了一串多少有些無奈的省略號……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