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周末,濟寧市兗州區顏店鎮顏家村的小廣場上都圍滿了人。村民自己編排的小劇每周上演,講的都是身邊故事。
村民劉永梅在小戲《彩禮風波》中飾演要退彩禮的親家母,她臺詞幽默、表演生動,引來陣陣掌聲。“俺們都不是專業演員,這出戲是我們自己編的。”劉永梅說,群眾對陳規陋習感觸最深,最知道癥結在哪,所以他們就主動作為,以身邊事為創作素材,排演小戲告訴大家紅白事不要為了面子大操大辦,幫大家把“憂心事、煩心事”講出來,捅破那層“窗戶紙”。
顏家村黨支部書記顏庭宣告訴記者,《彩禮風波》向鄉親們講述了兩個家庭“不要彩禮”“反對大操大辦”的真實故事,通過“家庭小劇場”的舞臺效應和藝術感染力,倡導文明家風、鄉村新風。
像這樣的家庭小劇場,兗州區一共成立了190多個,每個村居組織5-10名文藝愛好者組成小劇場演職隊伍,將364名文明實踐專管員、522名文明實踐“熱心人”納入創演隊伍。區文聯、專業劇團等11個團隊37名文化惠民專業志愿者常態化下沉指導村民排演。截至目前,兗州區參與創作演出的村民達2200余人。今年以來,家庭小劇場累計演出3300場次,受益群眾達5.3萬人。
“村里人演自己的事兒,有說頭、有看頭、能信服。”兗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李鴻飛認為,移風易俗是“在人的頭腦中搞建設”,如何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說出群眾的心里話,至關重要。“家庭小劇場”從劇目策劃、編排演出到組織巡演,群眾都深度參與,實現從“被動看”到“主動演”。
堅持群眾主體,方能激發鄉風文明內生動力。這點,山東鸞章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松深有感觸。前不久,他受邀到濟南市章丘區白云湖街道石西村開展移風易俗普法公益講座。其間,他圍繞“天價彩禮”“低俗婚鬧”等熱點問題,以案釋法,將法律條文轉化成通俗金句,贏得陣陣掌聲。家里即將辦喜事的村民王大姐感慨,“以前覺得婚鬧是熱鬧,今天才知道可能違法!”李松表示,嚴肅的說教、枯燥的法條無法打動群眾,只有從他們身邊事出發,用生動鮮活的故事切入,才能推動移風易俗深入人心。
在山東城鄉,依托全省6萬多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各級聚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文明新風,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宣講,策劃開展“移風易俗趕大集”“書記送新風”等文明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全省農民戲劇展演月等活動,選取25部主題電影、65部微視頻在全省進行展播,創作推出一批移風易俗小戲小劇,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
在濱州市沾化區,一部部以當地風情人物為典型的漁鼓戲精品劇目,通過送戲下鄉、“掃碼聽戲”等方式走到田間地頭。沾化區新編了以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漁鼓戲《如此孝順》《鬧婚》《圖啥》《好親家》《老人心》,年送戲下鄉400余場次;倡導婚事新辦的全國首部漁鼓戲電影《棗鄉喜事》在全國放映10萬余場。沾化區還將作品二維碼在全區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張貼,實現“掃碼聽戲”。在一系列文藝作品的感染下,全區群眾積極參與各種移風易俗行動,青年中式集體婚禮、“清明網上祭”等新民俗蔚然成風。
沾化漁鼓戲劇團團長王春貞說,地方劇種若要實現長足發展,必須深深扎根于腳下的土地,演大家身邊的故事,既可以推動移風易俗等工作,也能使沾化漁鼓戲這一瀕危劇種煥發生機與活力。
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文化站聯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成立“草根文藝團”,吸納本地戲曲愛好者30余人,創作了《新風記》《彩禮風波》《文明新曲》等10余個接地氣的作品。每場演出,志愿者均發放倡議書,設置“有獎問答”“案例分享”等環節,吸引村民互動參與。村民王大姐說,“在家門口既能看戲又能學政策,一舉兩得。”展演活動開展以來,已吸引超2000人次參與。
泰安市打造“移風易俗趕大集”活動品牌,組織開展小戲小劇走進鎮街巡演、小戲小劇擂臺賽等文明實踐活動4500余場,創作展演《不要彩禮》《移風易俗譜新篇》等小戲小劇80余部,持續掀起節目不斷檔、好戲連臺唱的宣傳熱潮。成武縣堅持群眾編、群眾演、群眾看,用好3000余名基層文化宣傳員,創作移風易俗主題小戲小劇50余部,開展巡演展演400余場次、送戲下鄉60余場。
從“入眼入耳”到“入腦入心”,“村村有好戲”與移風易俗的深度融合,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更以文化之力破除了陳規陋習,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動能。(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