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徐倩 張煜
在被譽為“草原第一鎮”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洲興海縣河卡鎮,縣人民法院河卡法庭扎根牧區實際,以“抓前端、重調解、聚合力”為核心理念,將“楓橋經驗”融入草原司法實踐,創新打造基層治理新模式,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溫暖每一位牧民的心田。
多元解紛體系,凝聚基層治理“大合力”
據了解,河卡法庭積極探索本土化治理路徑,構建“1個審判團隊 + 1個代表聯絡室 + 1個調解組織 + N”的多元解紛體系。通過整合村級調解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警等多方力量,形成強大的基層解紛合力。在處理一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糾紛時,法庭迅速聯動鄉鎮干部、特邀調解員和村委會,充分發揮各方優勢,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最終促成同村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當庭達成調解協議。自2022年以來,河卡法庭每年協調案件100余起,調節率可達93%左右,高效的解紛模式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
巡回審判,打通司法服務“最后一公里”
針對河卡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群眾訴訟成本高的難題,河卡法庭主動延伸司法服務觸角,在轄區10個行政村和社區設立巡回審判點,發放“法官便民聯系牌”,設立法官工作室,構建起覆蓋全域的訴訟服務網絡。2024年5月,一起因禁牧區放牧導致奶牛死亡的侵權糾紛案件在河卡集鎮進行巡回審判,吸引了人大代表、牧民群眾、機關代表、企業員工等20余人旁聽。庭審結束后,承辦法官耐心進行判后答疑和釋法析理,促使雙方當事人服判息訴,并在判決生效后全部履行完畢。該典型案例還被安多衛視專題報道,真正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果。
“不打烊”法庭,回應群眾司法新需求
青海省興海縣人民法院河卡法庭庭長、三級法官夏吾央措介紹,為適應高原牧區群眾生產生活特點,河卡法庭創新推出“夜間法庭”“午間法庭”“周末法庭”,打破傳統“八小時工作制”限制,為群眾提供“全天候”訴訟服務。2024年9月,正值農忙時節,一起離婚糾紛案件的當事人因時間沖突難以參與訴訟。河卡法庭法官利用夜間時間,在村委會組織調解。經過耐心細致的工作,當晚22時20分許,雙方就離婚、財產分配和子女撫養等問題達成一致,并當庭履行完畢。法庭還為雙方下發《離婚證明書》,并向其發放“未成年人保護提示卡”,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創建“無訟村”,源頭化解矛盾糾紛
河卡法庭以“無訟村”創建為抓手,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2022年,法庭聯合河卡鎮政府在幸福村打造興海縣首個“無訴訟示范點”,通過開展訴訟服務聯絡員培訓、“以案釋法入村到戶”、定期進村指導調解等活動,引導農牧民群眾以非訴方式化解矛盾糾紛。如今,幸福村的村民法律意識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矛盾糾紛在村里就能得到妥善解決。“起訴不是目的,解決矛盾才是,幸福村無訟村的創建,讓大家的法律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小的矛盾糾紛也能就地在村里調解解決,沒有矛盾糾紛的‘幸福村’也更加‘幸福’了。”幸福村村委書記感慨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