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據媒體報道,知名主持人曹穎曾在節目中自曝患胃癌,坦言最放心不下兒子,她表示:“我是真的后悔,兒子還小,你給事業做得再好,你不如多陪他長大。如果我不在了,誰能像我這么愛他。”據悉,除了胃癌,她還患過焦慮癥、輕度抑郁,聲帶也做過小手術。
曹穎這位曾以“拼命三娘”形象示人的全能藝人,在胃癌手術刀下褪去光環,暴露出當代人共有的生存困境,當社會將“永動機”式工作倫理奉為圭臬,當“帶病堅持”被異化為美德符號,我們是否正在集體上演一場以健康為籌碼的危險交易?
曹穎的病例報告像一份精確的病理切片,清晰記錄著現代職場人的生存軌跡:凌晨三點的通告、全年200次的飛行、術后八天復工的“敬業”,這些被標榜為“成功密碼”的行為,實則是身體系統的緊急警報。從聲帶息肉到焦慮抑郁,從慢性胃炎到惡性腫瘤,每一次病癥都在訴說著被忽視的生存真相:人體不是永動機,當腎上腺素長期替代生物鐘,當咖啡因持續麻痹神經系統,生命終將以疼痛發出最后通牒。
在互聯網大廠“35歲優化”的倒逼下,在直播行業“日銷不過億就淘汰”的生存法則中,無數“曹穎們”正陷入“健康負債”的惡性循環。某三甲醫院數據顯示,胃癌患者年輕化趨勢顯著,30-40歲群體占比從十年前的12%攀升至29%,其中超七成存在長期飲食不規律、高壓工作史,這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更是整個社會將“燃燒生命”異化為奮斗敘事的必然代價。
曹穎術后三天即恢復直播的選擇,撕開中產位們光鮮背后的生存焦慮:孩子國際學校的學費單、每月巨額的房貸、丈夫事業放緩帶來的經濟壓力,構筑起現代中產的脆弱性。在平臺算法支配的注意力經濟中,“停播即過氣”的行業魔咒,迫使從業者將身體物化為流量生產工具。這種困境在直播電商領域尤為突出,日均2000名新主播入場的殘酷競爭,讓“健康暫停鍵”成為奢侈品。
我們常常看到,“某演員高燒40度堅持拍戲”登上熱搜收獲贊譽,“某企業家打著吊瓶開董事會”被奉為勵志典范,這種病態的價值導向形成隱秘的道德綁架。當某直播平臺將“輕傷不下火線”寫入主播考核體系,當互聯網公司用“猝死員工善后預案”替代工時改革,系統性的異化早已將個體健康異化為可計算的風險成本。
對個體而言,或許更需建立“健康本位”的認知:正如曹穎在病床上的頓悟,當我們把人生視為長期主義工程,健康就不是成本而是核心資產。
醫療人類學家凱博文在《疾痛的故事》中寫道:“疼痛是身體最后的誠實。”當企業開始計算“員工健康損耗率”,當社會學會用“無病生存年”衡量發展質量,我們或許終能理解:最高級的人生成就,不是站在金字塔尖回望燃燒殆盡的生命灰燼,而是在春日暖陽下,與所愛之人共享一頓無需趕時間的早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