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濕氣來襲!中醫揭秘“祛濕健脾黃金期”的養生密碼
小滿為何是祛濕健脾的黃金期?
1.天時地利:外濕內濕雙重夾擊
小滿節氣(5月20-22日)正值初夏,氣溫攀升、雨水增多,自然界濕氣彌漫。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此時人體易受外濕(環境潮濕)與內濕(脾胃失調生濕)雙重侵襲。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濕,但濕邪過重會阻礙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腹脹、食欲不振、四肢困倦等“濕困脾虛”癥狀(《黃帝內經·素問》)。
2.陽氣生發,祛濕事半功倍
中醫強調“春夏養陽”,小滿時人體陽氣隨自然規律升發至旺盛狀態。此時借助陽氣之力祛濕健脾,既能驅散體內積存的寒濕,又能增強脾的運化能力,為夏季健康打下基礎。
中醫視角:濕邪傷脾的深層機制
1.濕邪的“黏膩”特性
中醫將濕邪稱為“萬病之源”,其性黏滯、重濁,易阻滯氣機。脾臟喜燥惡濕,濕邪困脾會導致水谷精微無法正常輸布,形成“脾虛生濕→濕盛困脾”的惡性循環(《景岳全書》)。
2.現代人脾虛的誘因
飲食傷脾:冷飲、甜膩食物加重脾的負擔(《本草綱目》載“過食生冷,傷脾陽”)。
久坐少動:氣血運行不暢,脾的運化功能減弱。
空調依賴:阻礙汗液排出,濕氣郁積體內。
中醫祛濕健脾四步法
1、飲食調理——以“苦”為友,以“淡”為養
苦味清心利濕:苦瓜、蒲公英、萵筍等苦味食材含生物堿,可刺激消化液分泌,清心降火(現代研究證實苦瓜苷能促進脂肪代謝)。
藥膳推薦:
薏米赤小豆粥:薏苡仁利水滲濕,赤小豆解毒消腫(《神農本草經》)。
冬瓜老鴨湯:冬瓜皮利水,鴨肉滋陰,適合濕熱體質。
忌口清單:冰鎮飲料、高糖水果(如荔枝、榴蓮)、油炸食品。
2、起居防濕——打造“干燥保衛戰”
環境除濕:
梅雨季用艾草熏屋(艾葉揮發油可抑菌防霉),衣柜放置蒼術、藿香等中藥防潮包。
護好關鍵部位:
肩頸、膝關節敷貼艾草熱敷貼,避免濕寒入侵(《針灸大成》強調“護陽先護關節”)。
作息規律:
夜臥早起(22:30前入睡,5-7點起床),午間小憩15-30分鐘養心氣。
3、運動+穴位——激活脾陽之氣
溫和運動:
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太極拳“云手式”,通過舒緩動作促進氣血運行,微汗排濕。
穴位按摩:
足三里(膝下3寸):每日按壓3分鐘,增強脾胃功能。
陰陵泉(小腿內側):健脾化濕要穴,可配合艾灸。
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緩解濕困導致的胸悶、惡心。
4、中藥助力——經典方劑的智慧
代茶飲:
陳皮茯苓茶:陳皮理氣、茯苓健脾,適合腹脹便溏者。
荷葉山楂茶:荷葉升清降濁,山楂消食化積。
外用方:
藿香正氣水泡腳(稀釋后使用),發散表濕、緩解頭身困重。
小滿節氣是自然界“將滿未滿”的微妙平衡,亦是人體祛濕健脾的黃金窗口。遵循中醫“天人相應”理念,借助飲食、運動、中藥的協同作用,不僅可破解“濕困脾虛”的困局,更能讓傳統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正如《周易》所言:“損益盈虛,與時偕行”,養生之道,貴在順應天時。
審稿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藥學部 楊秀娟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龍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