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對越南侵略戰爭的不斷升級,應越南政府的請求,中國履行國際主義義務,在無償援助越南各種軍需和民用物資的同時,派出了多兵種組合的援越部隊,入越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戰爭。
奉中央軍委命令,我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2師、第13師及2團、58團共10個建制團,與工程兵314團、315團,高炮628團、630團,以及138野戰醫院、舟橋中隊等配屬部隊,一起組成中國后勤部隊第一支隊和第六支隊,入越參加援越抗美。
第一支隊進駐越南東線區域,承擔友誼關至河內鐵路的改建、克夫至太原鐵路的新建,以及反轟炸保暢通任務;第六支隊進駐西線地區,擔負搶建搶修8、10、12號公路,鑄就了一條條“打不爛、炸不斷”的戰時運輸線,譜寫了一曲繼抗美援朝之后又一壯麗篇章。
在1965年5月至1973年8月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派出防空、鐵道、工程、后勤保障及海軍掃雷部隊,組成23個支隊共計32萬余人,進入越南北方擔負防空作戰,構筑戰時交通網絡和完善多項國防軍事設施等任務。
在援越抗美戰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有5000多名優秀兒女受了重傷,絕大多數人留下了終身殘疾;有150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長眠在異國他鄉。但是,共和國沒有忘記——許多特別突出的英雄集體和功臣模范,有的在1970年9月參加了原昆明軍區“三代會”;有的功臣模范分別在1967年、1968年和1969年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并見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
這都是時代的特征和歲月的痕跡,也給英雄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幸福時刻。
戰爭伊始的1965年8月,總參謀部部署,由昆明軍區組建以鐵道兵第13師為主的“中國交通部修路工程隊第六支隊”(1966年12月28日后,改稱“中國后勤部隊第六支隊”),歸屬昆明軍區領導,入越后由軍委組建的“援越工程指揮部”統一指揮,并任命孫林泉為支隊長、羅彬為政治委員。
六支隊下轄32大隊(鐵58團)、33大隊(鐵61團)、34大隊(鐵62團)、35大隊(鐵64團)、36大隊(工程兵314團)、37大隊(工程兵315團)、630大隊(高炮630團)、40大隊(云南民工團),還有舟橋中隊(營)、野戰138醫院等單位,共3萬5千多人。
六支隊主要任務是在越西北修建8、10、12號三條公路,打通越南北方西線戰場的戰略通道。
當時,全軍聞名的野戰138醫院,派出了3個野戰醫療所,分別奔赴越南黃連山省、萊州省和奠邊府,執行醫療急救和后勤保障任務。
奔赴越南黃連山省的138醫院野戰醫療所里,最小的護士——歐華沙這個16歲從軍的花季女兵,在異域南疆,在援越抗美的戰場上,目睹了鐵血戰爭的殘酷,也目睹了戰友們的英勇,更目睹了他們無畏地倒在美軍的炮火下……
春風若有憐花意,可否容我再少年。
這些年輕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和青春,在炮火中鑄就了中國軍魂。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是中華民族的榮光,是捍衛世界和平的使者,更是20世紀60年代最可愛的人。
時光里知味,歲月里沉香
60年前的1966年1月份,歐華沙和戰友們從駐地蒙自出發,到碧色寨乘坐米軌火車抵達河口縣。之后乘坐卡車來到越南老街沙巴至平蘆一帶的黃連山地區,執行對筑路部隊和防空部隊的衛勤保障任務。
越南處于熱帶亞熱帶雨林,參戰部隊所到之處面臨著高溫、多雨、潮濕的氣候,山林中的螞蝗、蚊蟲、毒蛇隨處可見;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空中還時常有敵機轟炸。
清晨和黃昏的寧靜時分,歐華沙忙完手頭的事情,都會坐在山坡的野花叢中,遙望河口和昆明方向,遙望著她魂牽夢縈的故鄉……
其實,歐華沙的祖父輩,都是赫赫有名的愛國志士和著名書法家、作家。
歐華沙的祖父歐陽榘,字景山,金華人,白族。少孤貧,力學不懈,善書,法顏真卿、錢灃,融以歐陽詢、褚遂良格局,渾厚勁健自成一體,行楷皆佳,為趙藩所推重。與李根源結為蘭交,入同盟會,參加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義”和護國、護法諸役,奔走于滇粵間。終因性剛氣傲,不為當局所用,郁郁而不得志。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
晚游北京,以國家計上書段祺瑞,段氏覽書聳然,喜其策、亦喜其書,即派教育總長范源謙驅車,接入總理府面見。時司法總長梁啟超在座,其才比之書策乃賈誼、晁錯之儕也。段祺瑞即面邀榘,入陸軍部任職。
總有人間一兩風,填我十萬八千夢。
翌日,各大報刊出榘所上書內容,轟動京師。榘正欲乘風展才,不意旋卒。
榘能詩,惜皆佚散,僅存“四海論交求古劍,一生知己拜梅花”一聯。榘書《明史·沐英傳》、辛亥革命烈士楊振鴻墓碑、騰沖疊水河靈光臺趙藩詩碑等,時人慕拓者絡繹。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大理古城中軸線上,坐落著一所百年名校——西云書院,從光緒三年(1877年)至今,弦歌不輟。隨著歷史的滾滾車輪,學校與時俱進,十易其名,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育人目標,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有鄉試解元、辛亥元老、共產主義先驅、抗日名將、中共中央委員、兩院院士和學界翹楚等。
縱橫千里獨行客,何懼前路雨瀟瀟。
同一時期,以下著作等身的學者和科學家,或作為教師在校執教,或作為學生在校苦讀,他們是:馬曜、馬秉升、李家瑞、李浚、嚴景光、趙岑紀、王云、歐小牧-----每一位佼佼者都是一本書。
史料中提到的歐小牧,就是歐陽榘之子、歐華沙的父親。
歐小牧,白族,1913年生人,云南省劍川人,民盟會成員。20世紀40年代,是歐小牧文學創作的重要時期,長篇小說《包局長歪傳》等大量作品問世,在當時的云南文壇影響很大。1946年,國民黨當局鎮壓革命力量,殺害民主斗士李公樸、聞一多。歐小牧憤然直書《我和聞一多先生》一文,發表于同年9月8日的《新華日報》,寫出以性命“催生”光明、用犧牲“換得”解放的“聞一多精神”。
1949年,歐小牧參加新聯;曾和譚碧波先生一起籌備組建云南省文聯;1950年11月起任云南省文聯資料研究室主任;1957年1月成為云南省作協專業作家;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風雪壓我兩三年,我笑風輕雪如棉。
歐小牧一生著有長篇小說《白子白女》《包局長歪傳》《滇云英烈傳》,專著《陸游年譜》《愛國詩人陸游》《陸游傳》,詩集《鳴春集》,雜文集《盜士集》,短篇小說《七夕》,民間傳說《雕龍記》《歐小牧文集》等;部分作品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中國雜文大觀》,電影文學劇本《雕龍記》,獲布加勒斯特電影節二等獎。
歐小牧婚后育有四個子女(兩男兩女),1945年第二個孩子出生。彼時,正值《華沙條約》簽訂,歐小牧就把“華沙”的名字給了這個女兒。從此,歐華沙就成了她的名字。(未完待續)(文圖/張密 余迷 周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