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5月24日,上海科技節“智慧氣象專場”上,上海市第三屆校園氣象科普科創大賽暨首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校園氣象科普科創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市氣象局成功舉辦。
作為長三角教育協同創新的重要實踐,賽事吸引了來自上海市及示范區580余所學校的3.28萬人次學生踴躍參與。現場揭曉了賽事多項重磅榮譽:494組學生榮獲單項獎;46所學校獲優秀組織獎;56名老師被授予優秀指導老師稱號。這場融合氣象科學、科普教育與區域協作的創新實踐,正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蓬勃活力。
跨域協同:打破壁壘的氣象科普教育新范式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在氣象教育領域的創新探索,本屆大賽創新性構建跨省聯動機制。在中國氣象學會、上海市氣象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下,上海市氣象學會聯合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進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上海市氣象局宣傳科普與教育中心主辦,并獲得江蘇、浙江兩省氣象學會積極響應。賽事特別聯動上海青浦區、江蘇吳江區、浙江嘉善縣三地氣象部門,通過設立長三角示范區專項獎,重點聚焦區域氣候研究、生態保護等特色議題展開。
“傳統科普教育往往局限于屬地化,而此次大賽通過整合跨區域資源,為青少年打開了全新的視野。”上海市氣象學會秘書長李保清介紹,來自長三角多地的學生團隊,通過收集區域內氣象站點公開數據,運用地理信息基礎分析方法,直觀呈現區域氣候特征,充分體現多學科融合的創新思維,生動展現了長三角協同育人的顯著成效。后續,優秀作品將在長三角主流媒體平臺集中展播,進一步擴大氣象科普影響力。
多維賦能:激發青少年科創潛能的實踐場域
大賽以“氣象+科普科創+教育”深度融合為核心,通過三大主題活動構建起立體化育人體系。在氣象科創與科學考察板塊,賽事注重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生活觀察相結合,參賽作品涵蓋氣象觀察日記、科學探究報告、科創小論文等多種形式,數量較上屆實現翻倍增長。這些作品聚焦極端天氣、氣象科技創新、氣候變化等多元主題,綜合運用地理、環境、技術等跨學科知識,通過數據分析、實驗探究、實地考察等方法,充分展現“從實踐中來,到應用中去”的科學探索精神。
氣象主播秀成為科學傳播的全新亮點。參賽選手們或是以靈動視角、活潑語言解讀二十四節氣、四季變化等氣象知識,趣味十足;或是通過模擬播報、現象解析等方式,融入科學觀察與思考,深入探討云系變化、梅雨季節等氣象現象,兼具科學性與創意性。此外,氣象知識競賽通過線上答題覆蓋全年齡段學生,對于單個學校參賽人數超過6人且綜合成績優異的團隊,將作為推薦候選參與全國氣象知識競賽,形成"校級—上海—區域—全國"的階梯式培養路徑。
生態構建:從賽事成果到長效發展的進階之路
賽事背后,長三角氣象教育資源協同共享機制正持續完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組建專家智庫,為大賽提供專業學術指導。針對部分一等獎科創小論文作品,將由高校教授與氣象部門高級工程師組成的“雙導師”團隊進行一對一輔導,助力其沖刺2026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大賽不僅是一場科普活動,更是區域創新人才培育的試驗田。”據大賽組委會介紹,未來將繼續深化“氣象+科普科創+教育”融合發展模式,依托高校、氣象部門和社會力量,整合區域內優質科普科創教育資源。通過構建長效機制,讓更多青少年在氣象科技的浸潤中點燃科學夢想,推動長三角探索出一條以青少年科學教育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