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網上的軍迷網友們還在爭論印巴空戰,巴基斯坦究竟用沒用“A射B導”。之前我曾經說過一句,“A射B導”這種東西非必要的時候不會使用,為什么?能用簡單的辦法殺掉對方,干嘛用復雜的?就像手里明明有槍,一槍就能打死對手,完全沒必要揮著大刀去肉搏。那么如果不用“A射B導”,使用PL-15攻擊目標,這個過程應該是什么樣子?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首先把發射距離設定在180公里,假設PL-15和對方目標接近的相對速度是3倍音速,我想比較貼合實際,意味著每秒一公里。這180秒如果刨掉最后一段,導彈火控雷達開機后的時間,剩下大概是一百五六十秒。而發射完PL-15之后,殲-10C應該是一個亞音速的狀態,假如說這時的速度是每小時720公里,每秒也就是0.2公里,150秒的時間,它可以飛出30公里,所以說在導彈發射后,到導彈自導頭開機的這一段時間,發射機大概飛出去的距離也就是30到50公里,換句話來說,雙方飛機的相對距離還有100多公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使用是沒有問題的。
可能有人會說,縮短到100多公里,是不是進入了對方的機載火控雷達的有效搜索和跟蹤范圍內?接下來對方是不是也可以發射導彈了?用簡單的方法計算有這種可能性,但是我看討論這個問題的人普遍的都忘了一個東西,那就是2018年十二屆珠海航展上,展出的一款機載火控雷達。
回憶一下,那一屆珠海航展首次展出了KLJ-7A火控雷達,而當時展出的雷達有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三正面狀態,除了一個向前的主相控陣天線之外,側面還有兩相控陣天線,形成了三陣面天線,還有一個狀態陣面依然只有一個,但是在天線的后面加了一套機械掃描的裝置,形成了相掃加機掃的模式。
無論是三陣面還是相掃加機掃,實際上都是為了擴大雷達有效的工作,三面相控陣雷達,通常情況下有效的工作扇面是正負60度,也就是沿軸線左右各60度,整個120度的扇面。如果僅僅是以這樣的一個扇面工作的話,殲-10C發射完導彈之后的狀態和我前面的計算就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使用了相掃加機掃或者三陣面天線會是什么樣?按照當時航展上公布的信息,相掃加機掃的模式,有效的工作扇面可以增加到正負100度。也就是說工作扇面是200度了,這個扇面已經達成了越肩的效果。
而三陣面天線就更夸張了。三陣面天線的有效工作范圍是正負各150度,也就是以機頭為中心,左右各150度,整個300度的扇面都處于它的有效的工作范圍內。 300度大家想一想已經和360度很接近了,有了這樣的一個工作方式,實際上載機在發射完導彈之后,可以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機動的。也就是說我不必繼續朝著目標方向飛,向左右各轉90度,那么我的火控雷達依然可以正常的鎖定和跟蹤對方。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三陣面的天線的話,這就不只是轉 90度了,理論上可以轉接近150度了,
當時新聞媒體的報道,專業人士的分析和行展的介紹當中,把這種狀態用了一個新詞叫做“敏捷脫離”,有了這種“敏捷脫離”,不用“A射B導”,即使殲-10C自己發射PL-15導彈,自己完成PL導彈的引導,從它的飛行軌跡來看,對方依然無法發現殲-10C,更談不上對殲-10C實施導彈攻擊了。講這些不是要否定“A射B導”,我前面已經說過,我的觀點是,通常情況下,只要自己獨立能完成的活,沒有必要搞得更復雜?!癆射B導”如果使用一定是在必要條件下非必要不會輕易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