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IGHT
夜讀
海鮮市場,看到亮晶晶的碎冰上豎立著一排黃魚,金燦燦的黃魚映襯著皚皚白雪,魚嘴里銜著一粒粒冰丸,煞是好看,不覺莞爾。
這個碎冰是機制冰。年輕時在復興島上海漁業公司漁船上工作,凡漁船出航前,必須加油、補充給養,還有加冰。加冰的機制冰由隔壁的兄弟廠魚品加工廠提供。說是隔壁,其實沒有墻隔開,他們廠的加冰工人先把一架長20米的金屬滑梯,斜架在魚艙口,然后讓制冰車間生產的機冰借自身的重量,從天橋滑道滑入軋冰機軋碎后,猶如打雷下冰雹一樣碎冰轟隆隆灌入魚艙。
出海后,這些碎冰早凝結成“冰山”。海鮮捕撈上來清洗后,下魚艙。幾個水手在艙底把漁獲鋪平,揮動開冰斧從“冰山”開鑿出碎冰,在一層魚上用魚鏟攤上一層碎冰,薄魚薄冰,一層層壘上去。日復一日,直至滿艙。
當時我就發現,冰塊冰過的冰鮮魚,比冷柜冷凍的海鮮好吃,沒有解凍后的氨水味。剛捕上來的帶魚、大黃魚,新鮮是沒話說的,但像青蘋果,口味有點生澀,而冰過幾天后,鮮嫩滑爽,口味腴美,故船上的飯師傅做菜,一般都用冰鮮魚。
其實冰鮮魚自古由來已久,晚清《上海縣竹枝詞》物產章節的注釋里說,農歷四月黃魚汛,“網捕冰藏,船載而至,名冰鮮。”
上世紀90年代,我曾在《上海水產報》任編輯,江浦路上海魚市場的老師傅告訴我,50年代中期,因制冰廠少,漁船卸下的海鮮由魚市場分送到上海各個小菜場,保鮮機冰遠遠不夠,所以當時他參加了采集、儲藏天然冰工程。
數九寒冬,他們在上海郊區租用數十畝收割后的稻田,把稻根一一挖干凈,用水車車水灌田,隔幾天凜冽的北風一吹,水汪汪的稻田變成了一片白茫茫的冰田。此前,他們已經請人,在附近挖好深3.5米、底部400平方米的長方形冰坑,四面砌上厚實的高墻密封,搭上木架梁柱,外面蓋上一層層稻草防止冰塊融化。這個天然冰廠可儲冰1千噸,冬藏夏用。
老師傅說,當年大冷天參加分割冰塊和挑冰入庫,非常艱難,但有一種當家作主的自豪感,雖苦心里還是甜的。
50年代后期,魚市場擁有了近1千米廠房的江浦冷凍廠,制冰能力200噸∕日。1959年秋老虎特別熱,新華醫院急救室需要機冰降溫,江浦冷凍廠急馳運冰。
90年代末初夏,我采訪魚市場江浦冷凍廠制冰車間。廠長老楊對我說,制冰分為三道工序——把自來水灌入一排鐵質模具,每個模具長1米,寬40公分,高20公分;灌滿水后放入溫度為零下10度至零下20度的冷凍坑,冷凍8小時;將模具與緊貼模具的冰塊一起吊入鹽水池,浸泡3到5分鐘,模具與冰塊產生縫隙,用鐵鉤將冰塊鉤出來,再用繩索將冰塊拽上去,放入滑道滑進冷庫。
我在鹽水池旁看埋頭忙活的工人操作,大熱天他們穿著白色厚實的大棉襖大棉褲,工作環境冷颼颼的。老楊插話說,除給魚市場海鮮用的機冰外,因過幾天高考,大家還在加制降溫機冰,運送到楊浦各考場。我抱拳對老楊和工人們說:“我女兒也參加這次高考,我先替她和考生謝謝大家了。”
這年高考7月7日開考,我女兒在楊浦貴陽中學考場。她上午9點前一進考場,一陣清涼襲面而來,教室里機制大冰塊裝在大盆里,吊扇開著吹風。考試進行到一半,一個女同學的卷子被吊扇吹到冰塊上,她當即帶著哭腔告訴監考老師。老師眼疾手快,奔到冰塊前揭起卷子,還好,只是洇濕一點點,無礙。
現在,高考改在每年6月7日開考,天不太熱了。
如今,上海遠洋漁業大船采用了冷海水&鹽巴水的新制冷方式,給魚類降溫保鮮。我吃過他們帶回國的海鮮,味道可以媲美冰鮮魚,一樣的色香味俱全,但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這是科技帶來的福祉。
投稿可發至zfk@yptimes.cn
作者 |王堅忍
編輯 |顧金華
誦讀 |劉詩曼(復旦大學)
音頻 |朱培瑜(復旦大學)
視覺 |邱麗娜 劉晶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