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的廚房煙火氣最濃,飯菜米香穿堂過巷,柴火鍋巴夾雜說笑聲,哪怕簡單一鍋燉菜,都讓人念念不忘。但餐飲潮流變遷,快節奏城市生活讓傳統自烹變得稀罕,替而代之的是“預制菜”的悄然崛起。無論是超市貨架上的花椒雞、毛血旺、糖醋小排,還是外賣平臺中的“加熱即食”標識,預制菜儼然成了當代中國餐桌的新寵。但你真的了解這些“現成美味”嗎?預制菜,到底還能吃嗎?我們或許該重新聊聊。
在真正接觸之前,我對“預制菜”一詞有些抗拒——總覺得“快餐”、“工業”“無煙火氣”這樣的詞匯隱隱浮現。可仔細梳理下來,所謂“預制菜”(英文Pre-cooked Meal或Prepared Food),是指通過中央廚房或工廠,將生鮮食材預處理、烹制、包裝冷藏,再配送到餐廳或家庭,消費者只需簡單復熱或組合即可食用。這背后的科學,遠比“偷懶”要復雜得多。
追溯預制菜的源頭,其實并非現代中國的“專利”。西方發達國家因二戰和冷戰物資儲備催生了冷凍便當、罐頭食品,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就已形成了完善的工業化餐飲體系。日本便利店的速食便當甚至演化為一種獨特的“食文化”。中國的預制菜真正大規模興起,是在冷鏈物流和外賣配送高速發展之后——2010年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外賣、團餐、中高端餐飲需求爆發,需求倒逼工廠標準化生產,“預制菜”體系應運而生。
其實不少我們熟悉的菜品,早在過去就有“預制菜”的影子。比如四川“鹵味”,如果說壇子里泡了數月的兔頭、鴨脖算即取即食的“半成品”,恐怕沒人反對。東北的大醬,江南的腌篤鮮、咸肉菜飯,都是一部分食材事先炮制、腌漬、烹煮,最后只用少許工夫合并。只是現代預制化生產,放大了效率與規模,將家庭單品、店鋪風味,轉化成工廠批量出品,把廚師的經驗變成標準化流程。
談及預制菜,糾結點往往集中在“新鮮嗎?”“營養好嗎?”“安全嗎?”等話題。以實際經驗來說,高品質的預制菜并非“化學合成”,也不是傳說中“防腐劑+添加劑的合集”。正規廠商運用低溫滅菌、真空包裝、冷鏈儲運等現代食品科技,減少人工添加,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味。如果你吃過日本或歐洲的高端冷凍菜、法國的罐裝鵝肝,應該能感覺有些產品的風味與現場烹飪相去不遠。
當然,預制菜絕非等同于現做現炒。工廠的標準化,意味著風味趨于穩定、大眾,但極致的煙火氣和微妙手工技法的差異性難以完全還原。就像老一輩做的紅燒肉,慢火燜出的那股“肥而不膩”,與超市貨架上“微波即食豬蹄”相比,畢竟差著年頭和溫度。再者,不同品質、不同品牌的預制菜差距極大,有的確實為了降價、增效,重用淀粉、香精、過量油脂、鹽分,這就需要消費者慧眼識珠,多比較、多試吃。
關于“預制菜還能吃嗎”這個靈魂一問,我愿意從三個角度來回應。
首先,預制菜在安全標準、檢驗監管方面并不比新鮮菜遜色。在中國,所有預制菜產品都需符合《食品安全法》,原材料可追溯、生產流程、微生物指標與保鮮標準均有明確要求。大型企業通常配備全流程質控體系,目前市售高品質預制食品,只要冷鏈完整,保質期、營養保存都較為可靠。不過在選購時注意保質期、包裝完整、防止二次解凍,十分重要。
其次,營養方面的問題不應“一刀切”。部分低溫慢煮、真空鎖鮮的高端預制菜,營養流失甚微,可以滿足快節奏生活下的均衡需求。而大量油炸、重糖重鹽預制產品則需“適量而止”。不妨類比火鍋底料、方便面,偶爾享用無妨,若日常三餐全靠它,隱患也就逐步積累了。
最重要的是,預制菜的“文化與情感”含義。家庭聚餐用現成預制菜,未嘗不可,特別是讓廚藝小白、上班族、獨居者、老人都能簡單“復刻”家常味。春節、團聚、朋友聚會,現場加熱、共同拼盤,也是一種“家”的新連接。但它無法徹底取代親自下廚時的儀式感、煙火氣,亦難以承載全部的家庭溫度。時代變化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但那份廚房的溫情和菜肴的煙火,也許是預制菜最好的一道“配料”。
我個人的態度是:理智看待,善用工具,別迷信也別妖魔化。日常生活里偶爾借助預制菜——省時省力、解放雙手,未嘗不可。重要是辨別品質、保持飲食多元。手頭寬裕、時間允許時,不妨自己做做,讓家里飄起屬于自己的柴米香氣,這樣吃飯,才真的踏實又滿足。
到底吃不吃預制菜?答案其實沒有唯一,當下的你和你的生活節奏,才是最好的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