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643 年,在中原地區稱霸長達三十多年的齊桓公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位曾經號令諸侯的霸主一去世,他的兒子們立刻就為了搶奪王位鬧得不可開交。幾個兒子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當國君,誰也不服誰,于是就開始互相攻打,整個齊國瞬間陷入了混亂之中。
當時齊桓公身邊有三個很受寵的臣子,分別叫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個人一看老國君沒了,就趁機搞事情,他們廢掉了齊桓公生前立的太子公子昭,轉而擁立公子無虧做了齊國國君。可憐的公子昭一看形勢不對,趕緊慌慌張張地逃到了宋國尋求庇護。
說起宋國,那和齊國的關系可不一般。齊桓公在世的時候,宋國的國君宋襄公一直特別積極地維護齊國的霸主地位,兩國之間的關系好得不得了。而且齊桓公的兒子們都是他小妾生的,地位都差不多,所以齊桓公活著的時候就擔心自己死后兒子們會爭位,特意把公子昭托付給了宋襄公。宋襄公這個人,向來喜歡以仁義自詡,覺得做人做事都得講究道義。現在公子昭真的跑來投奔他,他覺得自己義不容辭,想都沒想就把公子昭留在了宋國。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第二個兒子,剛當上國君的時候,他重用了子魚、公孫固這些有才能的大臣,讓他們幫忙處理國家大事。在這些賢能臣子的輔佐下,宋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力也越來越強。國家強大了,也讓宋襄公心中稱霸諸侯的雄心開始燃燒起來。正好這時候公子昭來投奔他,他就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打算借著幫齊國平定內亂的由頭,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自己當上諸侯的盟主。
于是宋襄公就給各個諸侯國發通知,說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當國君??勺屗麤]想到的是,只有衛國、曹國、邾國這幾個小國派了點兵馬過來。就算這樣,宋襄公還是帶著這四個國家的聯軍向齊國出發了。齊國的貴族們本來就心里向著公子昭,現在一看有宋國幫忙,立刻就聯合起來,殺了公子無虧和豎刁,把易牙也趕走了,然后高高興興地把公子昭接回齊國,讓他當上了國君,這就是后來的齊孝公。
宋襄公覺得自己幫齊國平定了內亂,還擁立了新國君,諸侯們肯定會對宋國另眼相看。他想趁熱打鐵,趕緊召集諸侯開個會,正式確定自己盟主的地位。這時候的宋襄公,已經把自己當成霸主了。
滕國(今山東滕州)的國君對宋國不太服氣,宋襄公知道了,直接就把滕宣公抓了起來。接著,他又邀請曹國、邾國、鄫國等幾個國家在曹南會盟。鄫國國君來晚了一會兒,宋襄公居然讓邾文公把鄫國國君抓起來,當成祭品去祭祀神靈。到了秋天,因為曹國沒給他送羊,他覺得這是對自己不尊敬,就派兵把曹國包圍了。
宋襄公這些蠻橫的做法,讓很多諸侯都特別不滿。陳國的國君陳穆公就帶頭倡議,說要重新和各國建立像齊桓公時期那樣的友好關系,還聯合了魯國、蔡國、楚國、鄭國、齊國等國家在齊國結盟。表面上看他們是在懷念齊桓公,其實就是為了一起對抗宋襄公。這樣一來,諸侯之間就分成了兩大陣營:一邊是楚國、齊國、鄭國、陳國、蔡國這些國家,另一邊是想當霸主的宋國,還有和宋國結盟的衛國、邾國、曹國、滑國這幾個小國。
宋襄公一看這么多諸侯都不服自己,就想著先拉攏楚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只要有了他們的支持,就能鎮住其他諸侯了。于是他派使者分別去楚國和齊國,商量一起會盟諸侯的事兒。楚成王聽說了這事,心里直笑話宋襄公自不量力,本來都不想搭理他??沙拇蠓虺傻贸冀o楚成王出主意,說可以借著這個機會進軍中原,爭奪盟主的位置。楚成王覺得這主意不錯,就答應到時候去會盟。
公元前 639 年,宋襄公把齊孝公拉上,和楚成王一起在齊國的鹿地見面,商量會盟諸侯的事情。宋襄公以為有了齊國和楚國的支持,自己的盟主之位就算定了,所以說話做事都擺出一副盟主的架子。他自己做主寫了一份通告,說宋國要召集諸侯會盟,一起輔佐周天子,還定好了秋天的時候在盂地(今河南睢縣)舉行結盟儀式。楚成王和齊孝公雖然心里對宋襄公的做法不太滿意,但當著面也不好說什么,就勉強同意了通告里的內容。
到了秋天,馬上要去盂地會盟了,宋襄公的庶生哥哥公子目夷覺得楚成王心思太多,怕宋襄公被騙,就勸他帶點軍隊去。可宋襄公卻說:“我已經和楚國說好不帶軍隊了,做人得講信用,不能說話不算數。我拿誠信對待楚國,楚國肯定不會騙我?!?他堅持不帶軍隊。目夷沒辦法,就說:“那你不帶兵,我帶一路兵馬埋伏在三里之外,萬一出事兒了也能有個準備?!?可宋襄公連這個都不同意,還罵目夷這樣做不守信義。為了防止目夷偷偷帶兵埋伏,破壞他的 “信義”,宋襄公硬拉著目夷一起去赴會。
到了盂地,楚國、陳國、蔡國、許國、曹國、鄭國這六個國家的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會盟的時候,楚成王突然說要當盟主,宋襄公一聽就火了,堅決不同意。沒想到楚成王一聲令下,那些跟著他來的五百多個隨從突然把外衣一脫,里面全是盔甲,手里拿著刀劍。這些人拿著兵器一下子就把會盟的地方圍住了,其他諸侯國君嚇得都不敢出聲。楚成王讓楚兵把宋襄公抓了起來,然后指揮早就準備好的楚國大軍向宋國殺去。
混亂中,目夷趁機逃回了宋國。他回到宋國后,團結老百姓堅守城池,拼命抵抗楚軍,說什么也不投降,最后楚成王滅了宋國的打算沒能實現。楚成王把宋襄公帶回楚國,想拿他當人質要挾宋國。可宋國的大夫公孫固卻故意放出消息,說目夷已經當上了宋國國君。這樣一來,宋襄公對楚國就沒用了。后來在齊國和魯國的調解下,楚成王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宋襄公回到宋國,目夷馬上把國君的位置還給他,讓他重新登位。
經過這事兒,宋襄公對楚國恨得牙癢癢,可楚國國力太強,他也沒辦法。這時候的鄭國國力弱小,一直是個看哪個大國厲害就依附哪個的 “墻頭草”,眼看楚國強大,就和楚國走得很近。沒過多久,鄭文公還去楚國拜訪楚成王。宋襄公覺得這是個機會,想趁機攻打鄭國,出出心里的惡氣。
公元前 638 年,宋襄公怒氣沖沖地帶著衛國、許國、滕國這幾個小國的軍隊去攻打鄭國,公子目夷和大司馬公孫固怎么勸他都不聽。鄭文公趕緊向楚國求救,楚國當然要派兵救援,不過他們沒直接去鄭國幫著抵抗宋軍,而是趁著宋國國內兵力空虛,直接殺向了宋國。宋襄公一看老家要被打了,沒辦法,只好帶著宋軍連夜往回趕。
最后宋、楚兩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兩岸擺開了陣勢。當時宋、楚兩軍的實力差得很遠,可宋襄公報仇心切,一心要和楚國打仗。公孫固勸他說:“咱們宋國兵力弱,根本打不過楚國的強兵。楚國這次來就是為了救鄭國,現在鄭國的圍已經解了,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咱們不如和楚國講和吧。”
可宋襄公卻說:“楚國的兵再強,他們做事不講道義,就是‘不義之兵’;咱們宋國的兵再弱,可咱們講究仁義,是‘仁義之師’。不義的軍隊肯定打不過仁義的軍隊?!?他堅持要和楚國決戰,還特意做了一面繡著 “仁義” 兩個字的大旗,想要用 “仁義” 打敗強大的楚國。
第二天早上,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趕緊給宋襄公出主意:“趁楚軍剛渡過一半的時候,咱們殺過去,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肯定能贏!” 可宋襄公指著他的 “仁義” 大旗說:“人家過河過到一半的時候進攻,這是趁人之危,不符合仁義之道,不行!” 他不同意這個計策。
等楚軍全部渡過河,正亂糟糟地在河岸上排兵布陣呢,公孫固又說:“現在楚軍剛到河岸,還沒站穩腳跟,咱們趕緊進攻,還有機會取勝!” 宋襄公生氣地說:“人家都還沒擺好陣勢,你就去打,這怎么對得起咱們‘仁義之師’的名號?”于是, 他又一次錯過了戰機。
等楚軍排好陣勢,列隊沖過來的時候,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一下子就被沖亂了,宋襄公自己也被困在敵陣里,大腿上中了一箭,他的親兵全都戰死了。最后在部下的拼死保護下,宋襄公才勉強逃了出來,回到宋國。那面象征 “仁義” 的大旗,早就被踩得破破爛爛了。
泓水之戰失敗后,宋國的老百姓都罵宋襄公沒用,可他自己還覺得在戰爭中堅持仁義沒有錯。后來他腿上的箭傷復發,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宋襄公不知道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策略,死守著老掉牙的戰爭原則,結果打了敗仗,損失慘重。他一輩子都沒真正當上霸主,最后含恨而終,他圖謀稱霸的事情也成為了歷史上的笑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