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朝大太監魏忠賢,大部分人腦子里立馬蹦出“奸宦”“十惡不赦”這些詞。史書上寫他建生祠、殺忠良、刮民脂民膏,活脫脫一個禍國殃民的魔鬼。
可奇怪的是,他掌權那幾年,遼東戰場上明明撐住了后金的瘋狂進攻,明朝國庫窮得叮當響,軍餉卻從沒斷過。這魔鬼到底是真壞,還是背了黑鍋?
從燒水太監到“影子皇帝”
魏忠賢的出身,和朱元璋有一拼——窮得飯都吃不上。他沒讀過書,連字都認不全,年輕時賭博欠債,一狠心揮刀自宮進了宮。
起初在養心殿燒火倒水,連皇帝的面都見不著。直到天啟帝朱由校登基,命運來了個急轉彎。
天啟帝有個怪癖:不愛當皇帝,就愛當木匠。
史書記載他“每日操斧鋸鑿削,營造回廊曲室”,朝廷大事全甩給魏忠賢。魏忠賢趁機拉攏錦衣衛,掌控東廠,把朝廷六部的官換了遍。
短短三年,兵部、戶部、吏部尚書像走馬燈似的換人,全換成了他的“五虎”“十狗”。
東林黨那幫文臣看不下去,楊漣寫了封《請誅魏忠賢疏》,結果被活活打死在詔獄。
左光斗更慘,挨了五天酷刑才斷氣。有人說這是魏忠賢排除異己,可換個角度看——天啟年間,朝廷確實沒鬧出藩王造反、農民起義的大亂子。
遼東戰場:要錢還是要臉?
萬歷后期,遼東就是個無底洞。孫承宗當遼東經略時,士兵連飯都吃不上,朝廷卻拿不出錢。
東林黨出身的文官們天天喊著“不與民爭利”,死活不加稅。到了天啟年間,努爾哈赤都快打到山海關了,魏忠賢干了件狠事:強征商稅。
江南富商被攤派“香火銀”,揚州一年就被刮走七千兩。
農民交不起稅就破產,可遼東士兵的欠餉全補上了。《崇禎實錄》里白紙黑字寫著:“袁崇煥寧遠大捷,所用火炮與軍餉,皆得魏中支持。”
紅衣大炮一響,努爾哈赤當場斃命,但功勞全歸了袁崇煥。魏忠賢沒吭聲,轉頭又給遼東定下月餉四十萬兩的死命令。
東林黨罵他“刮地三尺”,可邊關將士有飯吃、有炮打。魏忠賢有句話糙理不糙:“遼東丟了,北京城還能睡安穩覺?”
生祠與酷刑:骯臟的維穩手段
要說魏忠賢最招恨的事,非建生祠莫屬。
杭州百姓給他塑了冕旒像,官員行三跪九叩大禮,活人當神拜。揚州一年蓋了十二座生祠,每戶攤派一兩二錢銀子,連香火供品都按皇家規格來。
誰不交錢?東廠立馬抓人。
這錢當然不干凈,但魏忠賢拿它干了件臟活:維穩。
遼東軍餉、陜西賑災、京城治安,全指著這筆“黑錢”。東林黨倒臺后,民間反而沒鬧出大亂子——農民領到賑災粥,士兵按月拿餉銀。
老百姓不懂朝廷黨爭,他們只知道:“魏公公在時,至少餓不死人。”
史書記載的謊言?
魏忠賢倒臺后,東林黨重新掌權。
他們筆桿子一揮,把魏忠賢寫成“禍國巨奸”。《明史》里說他“生祠遍天下,毒痡海內”,連杭州百姓自愿上香都說是“脅迫”。
可一翻《明熹宗實錄》,皇家檔案里寫的卻是:“太監魏忠賢為遼東賑軍,籌措臨時香火銀。”同一件事,兩種說法,信誰?
更諷刺的是,《明史》是清朝修的。當年八旗軍在寧遠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轟得七葷八素,這筆賬全算在魏忠賢頭上。
清朝巴不得明朝太監越壞越好,這樣才能證明“我大清得天下是順應天命”。
崇禎的致命一刀
天啟七年,朱由校駕崩,崇禎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清算閹黨。七百多座生祠燒成灰,魏忠賢逃亡路上吊死在破廟里,連辯白的機會都沒有。
東林黨歡呼雀躍,可他們接管朝廷后,遼東軍餉斷了、商稅廢了,農民被逼得揭竿而起。
李自成攻進北京前,有個老太監說了句大實話:“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這話不是給魏忠賢翻案,而是打臉東林黨——你們滿嘴仁義道德,可治國連個太監都不如!
魏忠賢不是忠臣,更不是能臣。
他不懂科舉取士,不會寫錦繡文章,只會用東廠抓人、用錦衣衛抄家。
但他知道最樸素的道理:軍餉不能斷,邊關不能丟。
明朝就像一座快塌的房子,魏忠賢是塊糊滿泥巴的補丁。補丁當然不體面,可撕了補丁,房子立馬就塌了。
后來清朝編《明史》,把魏忠賢罵得體無完膚,卻又偷偷學了他那套——加征“三餉”、重用包衣奴才。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諷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