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十年智能座艙是在比誰更智能,那現在的競爭早已升級為誰的屏幕更會玩。在剛剛落幕的SID 2025上,京東方不走尋常路,直接把智能座艙卷成了未來空間站——別人在造車,京東方在重新定義車。
從展會現場來看,車企還在卷動力系統時,京東方早已用一整套“全車皆屏”的屏幕矩陣,把智能座艙體驗拉到了科幻片級別。而其中最出圈的那句“屏幕決定體驗上限”,成了現場科技咖口口相傳的金句,也道出了這場屏幕革命的核心邏輯。
“天”上有大屏,“地”上有交互:技術維度深拆京東方新物種
從看得見的透明大天窗,到摸得著的智能方向盤,這一波京東方上新的車載屏產品,說是開了一場屏幕的進化秀也不為過。
最先登場的,是那塊刷屏SID現場的55英寸超廣角透明OLED天窗。不只是大——它的透光率高達46%,讓光線與顯示內容巧妙融合,陽光灑進來的同時,也能在上面看天氣、看星星、刷導航,完全打破了傳統天窗看天無交互的桎梏。可以說,這是把玻璃+屏的想象力拉滿了。
再看智能方向盤,這是京東方全球首發的集成大面積超聲波指紋識別、生物監測、觸覺反饋于一體的OLED屏幕,支持駕駛員身份綁定,一握方向盤即可自動匹配座椅和后視鏡設定。這里的“個性化”不是炫技,而是將每一次握持都變成一次精準識別和安全交互。
還有那塊內嵌防反射LCE儀表屏,通過BM屏蔽和特殊像素設計,實現了在斜視角下<3%亮度衰減(L-Decay@45°<3%),有效解決了擋風玻璃反光問題。而其0.2mm的厚度優化,讓屏幕能更自由地應用于弧面、折疊等新形態儀表系統,給車企留足設計自由度。
場景串聯:每一塊屏,都是一次體驗重構
除了技術升級,京東方車載屏真正的殺手锏,在于它敢于從顯示走向場景重構。
比如可切換SPD副駕屏幕,平時是娛樂影音,一旦進入防窺模式,副駕獨享,避免主駕被干擾;切換到共享模式,則方便雙人協同導航或觀影。業內戲稱副駕不再是陪坐,而是第二駕駛艙。
電子后視鏡系統更是極具實用價值——在惡劣天氣、盲區多發場景中,傳統光學鏡容易失效,而這套基于7英寸OLED屏的CMS系統,不僅畫質高清,響應僅0.3ms,還徹底干掉了A柱盲區,提高了駕駛安全性與感知實時性。
京東方甚至將屏幕“卷”到了后排座椅背部,配合15.6英寸OLED+投屏技術,實現后排沉浸觀影;而智能車鑰匙屏則將通知、車輛狀態、警報等信息裝進1.5英寸小圓屏中,小而精,體現出“再小的設備也值得一個好屏”的戰略信仰。
技術的盡頭,是話語權:京東方不止造屏,更在定義規則
從這次SID 2025的技術亮相不難看出,京東方并不滿足于“顯示模組供應商”的定位,它真正瞄準的,是未來智能座艙的“交互規則制定者”。
其“屏之物聯”戰略,正是在構建一種以屏為核心、打通感知、交互、AI、顯示的人機融合生態閉環。從ADS Pro、f-OLED到α-MLED,京東方已經構筑起三大技術品牌矩陣,并借助柔性顯示與傳感融合,加快產品生態在車載場景的落地。
從智能儀表到后視鏡,從天窗到鑰匙,京東方正在做一件事:把“每一個視線落點”都變成可以互動的智能入口。而這一切,也成為其“三步走戰略”中的關鍵一環:以顯示為錨點,打通系統與終端,以生態為杠桿,掌控下一代智能座艙的話語權。
寫在最后:未來智能車,先看屏,再談車
這一輪車載顯示的技術競賽,已經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整車聯動的全局重構。而京東方用SID 2025給全行業交出了一份足夠驚艷的答卷:從天窗、儀表盤、后視鏡、方向盤到副駕娛樂屏,真正做到了“全車皆屏,處處皆交互”。
有人說,未來的智能汽車,也許不需要你再懂機械,但你一定得先懂京東方的屏。
因為真正定義智能出行體驗的,不再是油門,而是屏幕。而京東方,正在用一塊又一塊的高能車載屏,刷新科技駕乘的想象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