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武漢新生兒丁崢因醫療事故被診斷為重度腦癱,醫生斷言他“非癱即傻”。父親選擇放棄治療,母親鄒翃燕卻攥著兒子的病危通知書立下誓言:“只要我活著,兒子就一定有未來!”
從嬰兒期的生死搶救到少年期的康復訓練,從高考逆襲被北大等名校爭搶,再到去哈佛深造。
單親媽媽鄒翃燕用28年時間,將曾被判“死刑”的兒子培養成紐約執業律師,并影響他專注于公益領域,持續為弱勢群體發聲。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如何創造奇跡的。
01
剛出生就被“放棄”的孩子,母親堅持“我只要他活著”
1988年,在武漢某醫院等待分娩的鄒翃燕,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還在撕心裂肺的陣痛中憧憬著孩子的出世,卻因一場醫療事故,導致整個家庭的命運被改寫。
院方為了加快產程,在沒有做任何交流溝通的情況下,直接人工破膜。這導致胎兒因為缺少羊水,在產科醫生終于到來時,已經在宮內窒息。
孩子出生后,全身發紫,雙眼緊閉,一聲啼哭都沒有。
緊急轉院搶救后,醫生勸道:“放棄吧,孩子沒救了。你還年輕,再生一個吧。”
醫生解釋,因為胎兒顱內出血,即便經過搶救后存活下來,也會有很嚴重的后遺癥,非癱即傻。聽到這個殘酷的結果,鄒翃燕的丈夫便要拔管,放棄搶救。
但鄒翃燕緊緊抱住渾身插滿管子的兒子,怒吼:“誰敢拔管,我跟他拼命!”
丈夫怒斥她:“如果你堅持要搶救,以后你就自己管吧!”
鄒翃燕態度堅決:“我管!我有工作,有工資,我一個人也能養活他。”
看著孩子扎針時眉頭都不皺一下,鄒翃燕摟著他小小的身子念叨了一夜:“我是媽媽,你看看我呀。”“這世界挺美的,你好不容易走一遭,睜開眼看看……”
臨近天亮時,鄒翃燕的婆婆來接班,勸她去休息一會兒。在鄒翃燕起身離開的那一刻,一直沉睡的孩子仿佛有了感應,小聲地哼唧了一聲后,發出了出生以來的第一聲啼哭。
醫生說:“能哭出來,說明命保住了,但他是重度腦癱,你后悔也來不及了。”
鄒翃燕卻開心地笑了:“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看著劫后余生的兒子,鄒翃燕為他取名丁崢,小名丁丁,出自《詩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取意于伐木之聲,她愿兒子至少在世間留下屬于自己的聲響。
出院回家后,丈夫十分嫌棄生病的兒子,不僅沒有主動抱過他一次,還經常躲得遠遠的,甚至狠心地對家里的一切都不管不顧。
鄒翃燕要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應付忙碌的工作和沉重的家務。但她不后悔,她說:“我只要他活著。”
憑著這個信念,即便她一手扛煤氣罐,一手抱兒子,爬8層樓回到家中,身上也好像永遠有使不完的勁兒。
02
母愛有兩種,一種溫柔,一種剛強
看著擺爛的兒子,鄒翃燕的婆婆于心不忍,主動搬過來,和兒媳一起照顧孫子。
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母親,為了共同愛著的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新家庭,悉心養育小小的丁崢。
為了訓練丁崢的認知能力,鄒翃燕在家里的房梁上掛滿了氣球,不厭其煩地教他識別顏色。
孜孜不倦地堅持了3個月后,鄒翃燕試著問他,能不能找到紅色的氣球。丁崢雖然不能抬頭,但可以用明亮的眼睛緊盯著紅色的氣球。
鄒翃燕又換了其他幾種顏色問,丁崢都很快用眼神鎖定了正確的顏色。
這讓鄒翃燕喜出望外,篤定才3個月就能分辨顏色、懂指令的兒子不是癡呆。她想,即便兒子身有殘疾,但只要他的智力正常,一定想辦法讓他學會一技之長,將來可以養活自己。
鄒翃燕一邊嚴格遵照醫囑給丁崢用藥,一邊努力訓練他的身體控制能力。
一歲多時,丁崢的雙手還是沒力氣握住東西。鄒翃燕急中生智,從工作的學校帶回廢棄的紙張,握著丁崢的手,教他一點點運用手部的力量撕開廢紙。直到他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穩穩地撕開第一張紙。
因為肌無力,丁崢喜歡長時間地蹲坐。為了更好地引導他運動,鄒翃燕把客廳改裝成訓練場,在墻上貼了很多凸起的塑膠圖形,吸引著丁崢走過來指給自己看。
在這樣的引導下,3歲時,丁崢終于學會了走路。
湖北中醫學院疑難雜癥科的醫生告訴鄒翃燕,3歲-6歲是腦癱兒按摩治療的黃金時期,但需要每周都堅持按摩。
在每次一個小時的按摩過程中,患兒背部的皮被捏起來一點點捻過。治療室里的孩子們哭成一片,治療室外的家屬們哭成一片。
但鄒翃燕強忍著心疼,一次也沒哭過,因為她清楚,自己一旦忍不住哭了,兒子更容易控制不住情緒。
這種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讓很多家長中途放棄。
只有鄒翃燕會準時在下班后帶丁崢去治療,風雨無阻。
就算丁崢曾無數次哭喊哀求不想去治療,鄒翃燕都狠心拒絕。
因為她清楚,只要放棄過一次,就很容易繼續放棄,后面就沒辦法再堅持下去了。
有一次,鄒翃燕發高燒,睡得迷迷糊糊間,聽到丁崢開心地問她:“今天是不是終于不用去治療了?”她條件反射般立馬起身,帶著丁崢去治療。
有時,鄒翃燕的“狠心”,連婆婆都不太理解。
丁崢因為拿不好筷子,經常餓肚子,會偷偷跑到廚房用手抓著吃。奶奶很心疼,勸她:“丁崢學會用勺子吃也一樣。”
鄒翃燕卻表示,以后等丁崢長大了,和其他人坐在一起,筷子都不會拿,如何有做人的尊嚴?
鄒翃燕用了一年時間,教會了丁崢用筷子。而后,又開始要求他學著清洗衣物、分類整理玩具……
她希望丁崢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學會獨立生活的技能。她說:“我不狠心,孩子就沒有未來。”
這份狠,不僅體現在鄒翃燕對丁崢的要求上,更體現在她對自己的極致壓榨中。
鄒翃燕自學康復知識,每天帶丁崢做6小時訓練,用繩子綁著他的腳,教他走路。
為了攢兒子的醫療費,她一天打3份工。除了本職工作,她在業余時間兼職賣保險,還做一些培訓項目。
在鄒翃燕的“狠心”下,丁崢在4歲時可以平穩地走路,5歲時學會了跳躍,7歲時已經完全可以自理生活,正常上學了。
03
從“特殊”到“特別”:母愛從不退場
雖然丁崢能走路、說話,但他動作遲緩,說話時吐字不清,人們還是能一眼看出他和普通孩子的不同。
入學后,面對同學們異樣的目光,丁崢曾哭著說不想上學。鄒翃燕鼓勵他:“你試試向小朋友介紹自己,一定會有人和你玩兒的。”
鄒翃燕也做好了兒子會被歧視的心理準備,教他應對辦法:“課后站到老師辦公室門口,沒有孩子會在老師辦公室門口打人。”
有一次,丁崢曾因為行動緩慢,不小心碰掉了同學的課本,被對方一腳踹到腿上,留下一塊不小的瘀青。
得知此事的鄒翃燕決定去學校一趟。
和老師了解了情況后,鄒翃燕來到丁崢所在的教室,先是讓丁崢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同學道歉。然后,她又引導同學向丁崢道歉。
這樣的處理方法,不僅照顧了兩個孩子的自尊心,也讓其他孩子意識到丁崢不是一個可以隨便被欺負的孩子,他有媽媽保護。
這件事過后,丁崢在班里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此時鄒翃燕的丈夫卻向她提出了離婚。
面對早已名存實亡的婚姻,鄒翃燕同意了。
離婚后,丁崢的奶奶表示,自己不會離開這個家,她要繼續留下來和前兒媳一起照顧孫子。
生活上有了丁崢奶奶的助力,鄒翃燕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培養丁崢上。
鄒翃燕非常注重培養丁崢的自主學習能力。她堅信只有讓兒子學會獨立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鄒翃燕給了丁崢一本《新華字典》,讓他自己查不認識的字;
因丁崢手部痙攣寫字慢,鄒翃燕就為他量身打造適合的學習方法:
把80%的知識點轉為“聽覺輸入”,把課本錄成磁帶反復聽,訓練出丁崢每分鐘能記住500個字的能力;
用辯論的形式來鞏固知識。母子倆常就歷史事件“吵”到深夜,只是為了加深丁崢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在這樣的鼓勵和陪伴下,丁崢憑借優異的成績進入重點中學。
04
沒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行,萬一你成功了呢?
入學前的軍訓中,丁崢因為站不穩,遭到同學們的嘲笑,甚至有的同學因此編了順口溜。
丁崢再也無法忍受,向鄒翃燕表示自己要退學。
鄒翃燕再一次走進兒子的教室,向同學們講述了丁崢一直以來的努力,希望他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鄒翃燕又勸丁崢:“你就是和別人不一樣,遇到這樣的問題難以避免,只有自己敞開心胸坦然接受,才能獨立應對以后的人生。”
為了開解丁崢,鄒翃燕帶他去參觀殯儀館,勸他:“比起死亡,可以活著去奮斗算什么難?”“既然身體跑不贏別人,那就從學習上跑贏別人。”
丁崢因為身體原因,有些自卑,經常說“媽媽我不行”。鄒翃燕就勸他:“你去試一試。”她總是在結合兒子能力的情況下,把目標稍微往上提一提,等到兒子完成后,再提升目標。
就這樣一步步,鄒翃燕為他定下了考入北京大學的目標。
丁崢難以置信地說:“你可真敢想啊!”
鄒翃燕還是鼓勵他說:“你去試一試。”
2007年,19歲的丁崢以超一本分數線60分的成績,成為被北大、武大等名校爭搶的天之驕子。
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后,奶奶擔心他一個人無法在北京獨立生活,希望他留在本地大學讀書。鄒翃燕再一次不顧家人的反對,拍板讓兒子去遠方闖蕩。告訴他:“那是你成為真正男子漢的第一步。”
丁崢本科畢業后,又被保送到北大國際法學院讀研。
碩士畢業后,丁崢在國內一家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做法務。工作了一年后,他還想繼續深造。鄒翃燕特意咨詢了丁崢的導師后,鼓勵兒子去試一試考哈佛。
丁崢說這個目標自己根本就不敢想,鄒翃燕便拿出他入學后的成績單鼓勵他:
曾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被評為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北京市優秀畢業生,讀研期間的成績也十分優異。
最后總結:“你去試一試,沒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不行,萬一你成功了呢?”
丁崢又說,哈佛一年50萬的學費太高,家里沒有這么多的錢。
鄒翃燕卻表示:“拿不拿得到通知書是你的問題,拿不拿得出學費是我的問題。我就是砸鍋賣鐵、賣房子,也不用你操心。”
丁崢的導師還特意給哈佛寫了推薦信,講明他的情況。丁崢在拿到哈佛發出的免托福成績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也得到了4.5萬美元的助學金。
鄒翃燕又借了些錢,終于解決了學費的問題。
這個曾被醫生斷言“沒未來”的腦癱孩子,先后用北大和哈佛的錄取通知書證明了自己前途璀璨。鄒翃燕也用行動證明:“腦癱只是降低了起跑線,但沒封死跑道。”
丁崢用了一年的時間,讀完了哈佛碩士,又考取了紐約州的律師資格證。
在此期間,鄒翃燕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發展。
2019年,鄒翃燕將教育兒子的這套方法系統化,在武漢創辦“特需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室”,至今已培養了21名特殊學生考入重點大學。
而已經成長為紐約執業律師的丁崢,受母親影響,專注于公益領域,并持續為弱勢群體發聲。
丁崢在母親和奶奶的托舉下,走通了一條醫生口中“不存在”的路,堪稱奇跡。
但所謂的奇跡,不過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永不放棄。
參考資料:
《鳳凰網》旅途
抖音:琢玉文化鄒翃燕
視頻號:哈佛媽媽鄒翃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